丁奉和鲁肃两军相汇,见张勋沿冮布阵,已做好迎敌准备。丁奉上前斗将,虽连斩两将,但张勋愤而出战,与丁奉大战百十回合,不分胜负。
原来,鲁肃和丁奉攻下南野城后,封锁了消息,并疾行一百余里,在半路设伏,准备痛击敌方援军。终因兵少且张勋指挥得力,仅获小胜却不被溃敌。鲁肃见已无机可乘,便下令收兵。
张勋率众人退回赣县。十日后,孙权率领中军抵达赣县。双方在城下交战数场,不分伯仲,各自损伤数千人。于是在赣县相持下来。
曹操得知孙权大军攻入豫章郡后,下令夏侯惇前锋军出发,攻入南阳郡。
夏侯惇是曹操的堂弟,正史中,在曹魏的大将里面,夏侯惇独领一军,行军打仗,可以说是败多胜少。原因无他,智谋不足也。然而,要说曹操最信任的将领,夏侯惇最少能排进前三。除了武艺高强外,夏侯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曹操愚忠。
别的将领可能对曹操的命令打折,但夏侯惇每每接到曹操的指令,均会百分之百地执行。尤其是在执行一些见不得光的任务时,尤其是不折不扣。所以很多黑锅自然而然就由夏侯惇背了。难得的是夏侯惇不仅毫无怨言,而且还守口如瓶。
好比此次征伐袁术,曹操知道,四世三公的袁家在南阳的影响力如何巨大。不采用霹雳手段,把袁家的势力连根拔起,即便是占领南阳,也会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故临行前,曹操暗地里吩咐夏侯惇对袁家势力,万不可姑息养奸,手下留情。
行军路线是参军司马懿定的。司马懿并没有选择沿大路呈直线行军,更没有选择偏僻小路进军。而是别出心裁,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选择沿牛山河进军。牛山河因横贯司隶和南阳的牛山而得名,河水浅且平缓。船虽行驶不便,但竹筏可以行驶。河道弯曲,但沿河进军,倒比走直线的大路行军还轻松。原因无它,司马懿早就命人打造了无数的竹笺。兵卒及粮草辎重皆可乘竹笺而行,无行军疲劳之忧。
初时,夏侯惇拿到司马懿的行军路线图,百思不得其解,正巧曹操来视察军务,夏侯惇就把司马懿的行军路线图呈上。曹操思索良久,不禁拍案叫绝,大呼:“仅凭此图,便可知司马懿之才,绝非浪得虚名。”
说完,便把此图与惯常的陆路行军路线图相比较,种种利弊给夏侯惇遂一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水路行军,利远大于弊。
夏侯惇原来对曹操派司马懿,来给先锋军当军师还心怀不满,认为曹操轻率用人,仅仅因司马懿是军师司马望之弟,便委以重任,全然不顾司马懿初出茅庐,缺少领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