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跟随孙氏多年的重臣,对这个年少得志的后辈显然心怀戒备——这少年将领锋芒太盛,怕是要遭人忌恨。
退朝后,叔父诸葛瑾在宫门外拦住他。这位素来沉稳持重的大将军,此刻眼神中满是忧虑:"恪儿,陛下虽喜你战功,却不喜你锋芒毕露。今日你当众驳斥张昭'穷兵黩武'之说,已结下仇怨。"
诸葛恪望着宫墙间掠过的飞鸟,嘴角扬起自信的弧度:"叔父,乱世当以霹雳手段立威,若事事瞻前顾后,江东何时能成大业?"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血与豪情。
当夜,建业城下起春雨。
雨点敲打着青瓦,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
诸葛恪在书房展开舆图,烛光将他的影子投在《江东形胜图》上,忽明忽暗。
当指尖划过长江北岸的寿春时,他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遗言:"恪儿,诸葛家世代忠良,但锋芒过盛,恐非吉兆..."
窗外惊雷炸响,雨水顺着屋檐如帘幕般垂下,他提笔在绢帛上疾书:"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墨迹未干,便被窗外飘入的雨水晕染,仿佛预示着未来的命运。
神凤元年的仲秋,建业城笼罩在一片缟素之中。
梧桐叶纷纷飘落,宛如哀悼的纸钱。
诸葛恪跪在太初宫灵前,望着孙权遗诏上"以恪为太傅,总领国事"的朱批,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十二岁入宫伴读的幼主孙亮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却在灵堂哭得梨花带雨,泪水打湿了素服的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