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着火囤的地洞忽然渗出蓝焰,没等竹管引火,硫磺与硝石的混合物已被地脉热气引燃。赵莽看见领头武士的甲胄在火里发亮,腰间的“慎火”铜扳指——老匠人当年的信物——正滴着熔金般的铜液,“慎”字边角在火里崩裂,像被地脉亲手撕去的“警示”。地洞深处传来“轰隆隆”的闷响,不是火药爆炸,而是地脉岩浆与硫磺剧烈反应的气浪,掀翻了半面荒坡。
“退到城墙!”崔真伊拽着他往回跑,银步摇在气浪中飞落,掉进地洞的瞬间,竟引动了一丝地火,在夜色里划出银蓝色的光弧——那光弧不是来自人间的火,而是地脉磁场与金属碰撞的辉光,像天地间的“审判之眼”,扫过每个妄图窃取自然力的生灵。赵莽回头,看见倭寇的火油罐在高温中自爆,硫磺火裹着铁甲碎片冲天而起,却在接近城墙时,被一道无形的气墙弹开。
“是避雷车的铜链!”阿铁指着城墙根——不知何时,有人将老匠人未完工的避雷车铜链解下,按北斗阵形铺在地上,链头正对着城西火囤。此刻一道闪电劈落,铜链骤然发亮,却不是引雷,而是将地火的余威顺着链条导入护城河,水面腾起的蒸汽里,硫磺火“滋滋”作响,渐渐熄灭,露出河底沉着的“慎火”铜扳指,在泥沙里闪着暗红的光。
寅时初刻,雁门的城墙上只剩零星火把。赵莽蹲在地听瓮旁,看见瓮口的清水已平静,却在底部沉着几粒硫磺晶,天然凝成“戒”字的形状。崔真伊的羊皮日记摊开在膝头,最新一页写着:“地听瓮中闻地火,方知自然之怒,非为灭人,乃灭贪心——昔年匠人刻‘慎’于扳指,今地脉刻‘戒’于晶,此为天地同训。”
阿铁忽然指着城西方向:“头儿,野菊开了!”焦土里冒出几簇鹅黄色的花,花瓣上沾着硫磺粉,却不再是灼人的毒,倒像是地脉给守心者的“护身符”。赵莽忽然想起老匠人药圃里的野菊,每年深秋都会被采来熬膏,老人说:“野菊耐得住硫磺烟,就像人经得住贪心劫——关键在根,根扎在‘护生’的土里,花就毒不了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嘉靖三十七年冬,雁门城墙根的“护生炉”昼夜不熄,炉里熬着的硫磺膏香气混着磁铁矿的清苦,飘向地听瓮的方向。赵莽将老匠人的“慎火”铜扳指嵌进炉壁,缺角处用硫磺晶补上,每当炉火燃起,扳指便会映出“慎”字的影子,投在七口陶瓮上,像给地脉的“耳朵”,戴上了一副“护心耳坠”。
地听瓮的水不再映出兵戈震动,却常映出野菊的影子——那些在劫灰里重生的花,根系深深扎进焦土,吸收着硫磺与硝石的“劫后之毒”,却开出能治恶疮的花。赵莽终于明白老匠人临终前的叮嘱:“莽娃,地火不是灾,是天地的‘醒世钟’——敲给贪心人听,也敲给守心人听,听明白了,火就是药;听不明白,火就是劫。”
雁门的雪落进地听瓮时,水面会泛起细小的涟漪,那是地脉在“呼吸”,也是老匠人在“低语”:
自然力的双刃剑,从来不在刀刃,在握剑的手——
当我们用硫磺治疮,用雷电避雷,
便是握住了“生”的剑柄;
当我们用硫磺杀人,用雷电施暴,
便是握住了“劫”的剑刃。
而那道区分“生”与“劫”的线,
从来不在《火龙经》的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