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握火的手,
有没有刻着“慎”,
是纵火的心,
有没有装着“生”。
雪落雁门时,“慎心碑”上的铜片闪着微光,像无数个小太阳,融着人间的寒,也融着人心的“劫”。赵莽望着这幕,忽然听见地脉深处传来一声轻叹——不是叹息,是欣慰,像老匠人在说:“莽娃,这回啊,你总算懂了——真正的匠魂,不在造出多厉害的火雷,在守住心里的‘慎’,让那‘慎’字,永远像扳指的光,照着人间的路,别让它歪了,别让它暗了。”
而他知道,这条路的尽头,
从来不是劫火的灰烬,
是慎心的光,
是护生的花,
是天地间,
永远与自然共生的、
“生生不息”的人间。
《地火明夷》
第十章:护腕灼心
嘉靖三十七年秋,雁门的月光被硫磺烟滤成冷白,在倭寇武士腰间晃荡的铜扳指,像枚带血的问号。赵莽盯着那枚“慎火”扳指,指腹隔着布料蹭过腰间的牛皮护腕——护腕内侧的“护生”二字,针脚间渗着的陈年血渍,此刻正隔着皮肤发烫,像老匠人临终前塞护腕时,指尖按在他腕骨上的温度。
三年前的泉州港在记忆里翻涌:老匠人被倭寇用刀背敲断手指,扳指滚落时“慎”字磕在青石板上,崩掉的边角溅起火星,像他此刻眼底要烧起来的火。“火能生,亦能灭……”老人被拖进火海时的吼声,混着妻子蓝布衫烧着的“滋滋”声,此刻在硫磺烟里格外清晰,与武士甲胄的碰撞声,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