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于露出见怪不怪的笑容:“你是第一次来日本吧?这些都是成田机场周边的钉子户,在这儿抗议好些年了,隔三差五就要来这么一出。”
“钉子户?”裴瑜来了兴趣,问道:“日本也有钉子户?他们这是抗议什么呢?该不会也是为了拆迁补偿款吧?”
“唉,这事儿啊,还真不光是钱的问题。”老于看了看那群举着“反对成田机场扩建”、“保卫农地”标语的人,叹了口气说:
“这事儿说来话长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一拍板,要在成田这儿建个国际机场。征地拆迁嘛,总有人不愿意搬。可这帮人不一样,给多少钱都不好使,死活就是不肯挪窝。”他说着摇了摇头,“这一闹就是二十多年,有些人从黑头发闹到白头发,硬是耗到现在。”
“二十多年?”裴瑜有些惊讶,“这些钉子户也太能扛了吧?二十多年也拆不下来。”
老于指着远处几栋孤零零的旧房子,说:“他们确实厉害。看见没?附近是不是有好几座破败的农屋?这些全是钉子户的。日本人还给他们取了个名字,叫作‘团结小屋’。就因为他们死活不搬,机场原本规划的一条跑道愣是被迫改了道。”
裴瑜顺着老于的手指看去,果然看到机场围栏外有几座低矮的木屋倔强地矗立在现代化的机场设施中间,显得格外突兀。
她又看了看那些举着牌子的人,问道:“这些记者都是冲着那些钉子户来的吗?”
老于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皱着眉头说:“嘶,不应该啊……按理说不会有这么多记者的。这些钉子户天天在这儿抗议,早就不是新鲜事了。机场的工作人员都见怪不怪,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今天这阵仗,确实有点反常。我也不确定这群记者是来做什么的。”
正说着,考察团的领队激动不已,插话道:“同志们,记者们会不会是来采访我们的?老于,你看那些记者,是不是都往我们这边来了?”
听了领队的话,厂长们也兴奋了起来,纷纷整理着衣服和头发:“这些记者八成是来采访咱们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咱们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
眼见着那群记者确实在朝着他们的方向涌来,镜头闪光灯已经开始闪烁。
谁料厂长们快步走上前,准备和记者握手时,记者们仍然无动于衷,相机镜头越过他们的肩膀,对准了后面的裴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