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难怪。”小村谅辉教授表现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是个语言天才啊,那就解释得通了。”
过了一会儿,小村谅辉教授转身跟别人说话去了。
做科研讲究connection(维护关系),也就是多参加会议认识一些人。
虽然南亮进教授和小村谅辉教授他们刚才的交流没什么营养,但这在学术界的各大会议上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甚至还可以说,不少研究生和博士没有进入主会场的资格,之所以还要千里迢迢地跟着导师跑来参加线下会议,就是为了在其他同一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面前混个眼熟。
有些日本博士平均一年要开6~8次国内外的国际会议,每次会议都是讲自己的工作,加上一些最新的进展,差不多3~5次会议的内容就会被整理成一篇论文。
至于华国,主要是86年的物质条件不允许频繁出国,所以像裴瑜这样可以飞到日本参会的学生还是极个别人,等到华国经济快速崛起之后,华国学生们出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也会成为名校生的常事。
这些知名学者,很可能就是自己以后的论文编辑和潜在的审稿人。预先讲过交流了之后,编辑和审稿人已经提前把问题提过了,会提高自己文章接受的概率。
这一点对于想发顶刊的人来说特别重要。把有价值的想法写出来很重要,把文章发表到一个更好的平台上,也非常重要。
哪怕运气不好,没有遇到自己未来的编辑和审稿人,其他人知道了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启发新的思路,其他人的意见也可以帮助自己提高文章质量。
“平田英一教授!”南亮进教授又拉住了另一个人。
“南君,你来了。听说你最近在研究华国经济改革?”
“是的,有些新的发现。”
“哦?方便透露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