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的吊扇突然加速转动,风速从1级跳至4级,竹条在气流中发出嗡嗡的共振声。苏怀瑾拆解护具的控制模块,发现内置芯片能接收特定频率的电磁信号:"与药田'厥阴风温区'的地磁异常带同频,"她调出频谱图,"这种频率可使面神经髓鞘脱失率增加37%。"更惊人的是,吊扇转动的频率与护具的磁场波动完全同步,形成的气流正加速竹条表面的水分蒸发——就像在模拟"风温袭表"的环境。
"明天有批出口日本的竹篮要交货,"陈师傅用医用胶带把松弛的右脸固定住,左手笨拙地打着竹结,"护具每次自动启动,滨江方向的云就变得特别奇怪——像被什么东西搅动过。"快递单信息显示,每批送往滨江的货物都标注"风温转化专用",内含与护具同款的磁石阵列。
中医馆的学徒发来紧急报告:"护具的透气面料,"他的实验服沾着磁粉,"织入了与降温背心相同的温敏纤维,可随地脉温度变化调整磁场强度。"苏怀瑾望向墙角的白附子饮片,其类圆形的块茎与护具的黑色磁石形成无声对抗——前者是遵循六气理论的通络良药,后者是商业资本诱发风温的工具。
暮色漫进工作室时,陈师傅的面神经传导速度升至41m/s,但护具的蓝牙指示灯仍在规律闪烁。苏怀瑾调配第二剂药时加入僵蚕9克:"《杨氏家藏方》牵正散需增强祛风之力,"她解释道,"风温已侵袭经络,非虫类药不能透达。"
窗外,河坊街的灯笼渐次亮起,快递车的尾灯在街角消失,车身上的"万和物流"字样被路灯照得清晰。苏怀瑾望向地脉监测屏,厥阴风温区域的金色能量场被0.42特斯拉的磁场割裂成碎片,而陈师傅的面肌电数据、林小婉的体温曲线,正以10Hz频率汇入万和的"六气开发平台",与祖父标注的"初之气风险阈值"匹配度达94%。
老槐树的新枝在工作室门口摇曳,某根枝条的走向与人体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惊人重合,树皮上的节疤如同翳风穴的天然标记。苏怀瑾握紧脉案本,发现祖父手稿中用红笔圈注的"风温转化公式",正以防晕眼镜为媒介悄然运行 —— 那些标注 "防晕" 的功能,实则是精准调控风气演化的生物开关。
当最后一滴药液注入鼻饲管,林小羽的学生卡突然震动,终端显示 "风木数据已同步至风温模型"。她望着通风橱里摇曳的培养皿,想起祖父常说的 "巳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 如今这风气,正借着智能设备的外壳,在每个使用者的神经里刻下波动密码。苏怀瑾指尖划过监测屏,风木区域的波动与河坊街的方位在数据链上共振,而防风护具里的磁致伸缩材料,藏着完成这场 "风木转风温" 演化的最后密钥,正等待着在竹篾的缝隙中激活。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岐黄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