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次来中心复诊,还一个劲儿抱怨,”苏怀瑾叹了口气,指尖轻轻点在老王的名字上,语气里带着惋惜,“说‘天天吃药像个药罐子,活着一点滋味都没有,这病治不治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不治了’。当时我劝了他半天,让他再坚持坚持,可看这数据……”
她合上报表,封面的红色标题在阳光下依然刺眼。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笃笃”声,像是在叩问着什么。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苏怀瑾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中心大厅里来来往往的患者。有人愁眉苦脸地拿着药单,有人一脸不耐烦地排队等候,还有人对着检测仪器皱着眉头。她若有所思地说,“他们把疾病管理当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一种沉重的负担,从心里就抵触,自然就很难坚持。就像你逼着一个不爱吃青菜的孩子天天吃,他只会更抗拒。”
她转过身,目光落在陆则衍身上,眼里闪过一丝灵光,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我们得想个办法,让他们觉得——调理身体不是在治病,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好好过日子,是让生活更有质量、更舒服的一部分。就像有人喜欢喝茶,有人喜欢运动,自然而然就融入进去了。”
“西医的指标监测固然重要,数据不会骗人,”苏怀瑾继续说道,语气越来越肯定,“但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开药方上。得把体质调理、指标监测、饮食指导这三者真正拧成一股绳,变成他们能接受、愿意坚持、并且能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陆则衍看着她眼里重新燃起的光芒,就知道她又有了新想法。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立刻往前凑了凑,急切地问道:“需要我和我的团队做什么?你尽管说。数据模型、监测设备、后台系统,我们都能搞定。”
“用你的数据监测做基础,我的体质辨证做方向,再加上专业营养师的饮食指导,”苏怀瑾笑了,那笑容像是雨后初晴的阳光,驱散了刚才的沉闷,充满了信心,“我们搞个‘三维联动’管理模式。简单说,就是我负责‘调体质’,让他们从根上舒服;你负责‘盯数据’,让变化看得见;再找个专业的营养师,负责‘管嘴巴’,让他们吃得香还不犯病。三者合一,让慢性病管理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真正融入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
陆则衍的眼睛也亮了起来,他用力点头:“这个思路好!把‘要我治’变成‘我要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这才是解决依从性问题的关键。我这就回去准备,咱们尽快拿出具体方案!”
他拿起桌上的报表,脚步轻快地往外走,刚才的焦虑和无奈仿佛被这新的构想一扫而空。办公室里,只剩下苏怀瑾窗前的身影,和窗外渐渐西斜的阳光,空气中似乎已经有了一丝改变的希望。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岐黄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