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也接话:“我最近在研究一些‘懒人食谱’,比如用电饭煲就能做的杂粮饭,用微波炉几分钟就能搞定的清蒸鱼,尽量简化步骤,但保证营养和口感。”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从上午九点一直讨论到中午十二点。白板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原本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清晰具体,一个个细节被打磨完善,像一块璞玉渐渐显露出温润的光泽。
最终,他们敲定了“慢性病管理3.0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苏怀瑾拿起白板笔,在三人的共同确认下,一条条写在白板上:
1. 中医辨证组:由苏怀瑾带领团队,每月为患者面诊一次,根据舌苔、脉象、症状变化调整核心方子;平时患者通过中心APP反馈日常症状(如“今天有点头晕”“睡眠不好”),医生远程进行微调,确保方案始终贴合体质变化,动态调整。
2. 西医监测组:陆则衍团队负责为每位患者设定个性化的指标控制目标,提供便携、易用的检测设备,并手把手培训使用方法,确保人人都会用;系统每周生成详细的指标趋势报告,医生根据报告评估效果,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
3. 营养指导组:小陈根据前两组的评估结果和患者的饮食偏好,每周推送个性化食谱,附带详细的食材采购清单和step-by-step的简易做法,图文并茂;同时开通在线答疑通道,随时解决患者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这个食材买不到可以用什么代替”“这个菜太咸了怎么办”。
“就叫‘慢性病管理3.0模式’,”陆则衍拿起黑色马克笔,在白板最上方郑重写下这个名字,他的字体刚劲有力,带着一种技术人员特有的严谨。写完后,他直起身,看着白板上的方案,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希望这个模式能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更多人达标,让他们不再觉得管理疾病是种煎熬。”
阳光已经移到了白板上,照在“3.0模式”那几个字上,反射出淡淡的光晕。苏怀瑾看着白板上的方案,又看看身边眼神同样明亮的陆则衍和小陈,心里充满了信心。或许,这一次,真的能解决那些困扰大家许久的难题。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岐黄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