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整个大礼堂里坐得满满当当,连过道也挤满了,不仅学生来了很多,老师们也来了很多。
邱教授也准时出现在了讲座现场。
主持人介绍完邱教授的生平和经历后,邱教授也没有太多的客套话,正式的讲座,立马开始。
台下也是一片寂静,所有人全都凝神细听。
邱教授先是讲了古代数学的实用性传统,以及它们的贡献,比如圆周率计算,也讲了近代数学的突破与后续停滞问题。
他认为中国现代数学史上仅有三大标志性的成果可以比肩世界,即陈省身的示性类理论,华罗庚的多复变函数论以及冯康的有限元计算。
而近几十年,国内数学却缺乏原创方向,没有再出现过同等影响力的成就。
紧接着,邱教授话锋一转,指出当前我们过于依赖竞赛选拔人才,导致很多有天赋的学生,为了升学而专注于刷偏题,练技巧,反而极大地消磨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力,进而导致很多人后续的科研后劲严重不足。
听到这些话,林东升深以为然,他终于明白,自己在接连参加数学竞赛后,为什么一味地想着逃离数学了。
竞赛确实能筛出他的数学天赋,能给他带来认可、成绩、甚至是荣耀。
可同时,也极大地消耗了他的热情,让他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对纯数学的研究更是失去了兴趣和钻研的动力。
同时,邱教授也提出了几点改革方向,比如加强自主创新与学科布局。
他希望中国数学能真正开创出自己的科研方向,而不是继续去修补他国的数学成果。
他也希望国内的人才培养,能从中学阶段就开始努力发掘,并认为13-16岁,是数学创造力的黄金时期,要避免常规学制,过分地压制学生的数学天赋和创造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随着邱教授的讲座渐渐接近尾声,现场的掌声,也一次次响起,每一次都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