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风裹着金黄的银杏叶掠过校园,“心灵驿站” 的窗边也沾了几片。林小羽正将一摞心理学书籍按颜色码放整齐,突然听到门外传来压抑的抽泣声。她快步推开门,只见隔壁班的男生张明正蜷缩在墙角,校服袖子胡乱擦着通红的眼眶。
“张明同学?” 林小羽蹲下身,声音放得极轻,“愿意和我聊聊吗?” 男生浑身一颤,慌忙别过脸,却在看到她胸前 “青春小卫士” 的徽章时,突然崩溃大哭:“我爸说我变声期像公鸭叫,在亲戚面前学我说话…… 我不想回家了!”
这个意外的倾诉,撕开了青春期家庭矛盾的一角。林小羽意识到,当同学们在校园逐渐敞开心扉时,家庭里的误解却如坚冰难融。她连夜召集团队开会,月光透过生物园的山核桃树枝桠洒在石桌上,陈雨欣的素描本摊开着,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近期信箱里关于亲子矛盾的来信。
“我们得想办法让家长也参与进来。” 李诗涵咬着笔杆,“上次晓琳说,她妈妈偷看她日记后,反而骂她心思多。” 王浩挠了挠头,脸上还带着愧疚的神色 —— 自从加入团队,他常因曾经的言行自责,“我爸现在虽然不嘲笑女生了,但还是觉得男孩子哭鼻子丢人。”
经过激烈讨论,“亲子沟通工作坊” 的计划诞生了。林小羽联系苏晴老师协调场地,陈雨欣负责设计互动海报,王浩则主动承担起邀请家长的任务。他特意制作了电子邀请函,附上自己录制的音频:“叔叔阿姨们,我曾因为无知伤害过同学,但现在我知道,倾听和理解才是最好的爱……”
工作坊当天,礼堂里弥漫着紧张又期待的氛围。林小羽站在台上,手心微微出汗,台下坐着的不仅有学生,还有不少皱着眉头、抱着双臂的家长。她深吸一口气,点开 PPT,屏幕上跳出自己五年级时的照片 —— 缩着肩膀、眼神怯生生地站在人群边缘。
“这是曾经的我。” 她的声音有些发颤,“因为胸部发育早,我被同学嘲笑,被孤立到不敢上学。那时候我多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这是正常的,多希望父母能抱抱我说‘别怕’。” 礼堂里一片寂静,几个家长悄悄摘下眼镜擦拭。
接着,张明走上台。他攥着话筒的手在发抖,却努力让声音平稳:“爸爸,上次你学我说话时,我觉得自己像个笑话。变声期的声音是难听,但这是我成长的声音啊。” 台下,他的父亲猛地站起来,又缓缓坐下,脸上满是懊悔。
互动环节彻底点燃了现场。有家长哽咽着说起偷看孩子日记的事,孩子哭着喊出 “我需要隐私”;也有孩子低头承认,从未主动和父母分享过内心的不安。苏晴老师适时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正在破茧的蝴蝶,他们需要空间,更需要我们用尊重和爱为他们托底。”
工作坊结束时,张明和父亲相拥的画面让许多人红了眼眶。林小羽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自己的父母 —— 母亲总会在冰箱上贴满暖心便签,父亲虽然不善言辞,却默默把她喜欢的牛奶成箱往家搬。她决定邀请父母也来参与后续活动。
然而,新的挑战随之而来。随着 “青春小卫士” 的影响力扩大,团队内部也出现了分歧。陈雨欣想专注制作科普漫画,李诗涵希望多组织线下活动,而王浩则认为应该加强与男生群体的沟通。激烈的争吵在一次策划会议上爆发,陈雨欣气得摔了画笔:“每次都是你说了算,林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