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心晴之翼计划” 如暖阳般信箱” 里又出现了新的困惑。“同学都在追国外的流行文化,我喜欢的传统戏曲却被嘲笑老土”“过洋节日时大家热热闹闹,传统节日却冷冷清清”“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这些信件里,少年们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迷失方向,让林小羽意识到,一场关于文化认同的探索之旅亟待开启。
冬日的午后,寒风拍打着生物园的玻璃窗。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暖炉旁,石桌上堆满了承载着文化困惑的信件。“高一的浩然说,他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社团,却被朋友调侃‘像个老学究’,现在都不敢公开自己的爱好了。” 林小羽语气沉重,“文化的根要是断了,我们的灵魂就没了归属。”
陈雨欣摘下眼镜呵气擦拭,镜片后的眼神透着忧虑:“我表弟痴迷国外动漫,连自己的生肖都记不清,却对动漫里的虚拟节日如数家珍。” 李诗涵咬着嘴唇,若有所思:“现在的文化环境太复杂了,我们得帮大家找到文化认同的方向。” 王浩一拍大腿,震得暖炉上的水壶微微晃动:“那就带大家来一场文化寻根之旅,让传统和现代好好碰撞一番!”
经过两周的精心筹备,“文韵寻根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开展 “文明长河” 主题讲座,并组织 “家乡文化探秘” 实践活动;陈雨欣负责设计 “古今文化对话” 主题展览,用科技手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李诗涵着手策划 “文化创意大赛”,鼓励同学们用创新方式传承文化;王浩则发起 “文化使者” 结对活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同学的交流融合。
计划刚开始推行,林小羽就遇到了阻碍。邀请非遗传承人时,不少老艺人因年事已高或行程冲突无法到校。她没有放弃,带着团队成员走访了周边多个村落,用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打动了一位竹编老艺人。老艺人摸着斑白的胡须笑道:“看到你们这些娃娃愿意听老祖宗的故事,我这把老骨头就算折腾一趟也值了!”
陈雨欣在设计 “古今文化对话” 展览时,陷入了技术与创意的双重难题。她想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却在呈现方式上屡屡碰壁。直到参观完一场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后,她灵感迸发,决定利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古代文人雅集场景,同时设置 VR 体验区,让同学们 “穿越” 到历史现场。为了让展览更具互动性,她还开发了文化知识答题小程序,参观者可以通过答题解锁隐藏的文化故事。
李诗涵组织的 “文化创意大赛” 初期参与度不高。许多同学觉得传统文化 “太严肃”,和创意搭不上边。她改变策略,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文化创意分享会”,邀请了几位年轻的国风设计师分享作品。一位设计师将传统戏曲脸谱元素融入现代潮牌服饰,另一位把二十四节气转化为动态表情包,这些新颖的创意让同学们大开眼界,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参赛。
王浩的 “文化使者” 结对活动也面临挑战。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刚开始相处时,常常因为习俗差异产生误解。比如来自少数民族的同学带来特色食物,却被其他同学因不了解禁忌而拒绝。王浩及时调整方案,组织了 “文化习俗交流会”,让同学们互相分享家乡的风俗、节日和美食,在了解中消除隔阂。
“文明长河” 主题讲座现场座无虚席。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竹编技艺,一根根普通的竹条在他手中变成精美的花篮;文化学者则用生动的故事讲述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的神秘到楷书的端庄,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讲座结束后,不少同学围着老艺人请教,眼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