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逐梦衡心计划” 让同学们在兴趣与学业的信箱中,新的烦恼如潮水般涌来。“班级合唱比赛非要我领唱,但我五音不全,上去只会丢人”“为了集体能在运动会拿名次,强行让我参加不擅长的项目”“小组作业全听组长的,我的想法根本没人在意”…… 皱巴巴的信纸上,少年们在集体荣誉与个人意愿的拉扯中痛苦挣扎,这些矛盾如同荆棘,刺痛着林小羽的心。
闷热的夏日午后,蝉鸣聒噪。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再次聚在生物园的凉亭里,石桌上铺满了承载着困惑的信件。“高一的张明在信里说,他被选为黑板报主画师,可他根本没有绘画基础,拒绝后却被同学指责‘没有集体荣誉感’。” 林小羽声音沉重,“集体本应是温暖的港湾,怎么成了束缚大家的枷锁?”
陈雨欣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后的眼神满是担忧:“我表妹所在的班级排练话剧,导演独断专行,完全不顾演员的想法,现在团队矛盾重重。” 李诗涵咬着嘴唇,眉头紧蹙:“大家好像把集体荣誉和个人意愿对立起来了,这不该是集体的意义。” 王浩一拳砸在石桌上,震得茶杯里的水溅出:“我们必须让大家明白,真正的集体力量,是每个人的光芒共同汇聚!”
经过四周的深入调研与精心策划,“众志融光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团队管理专家、优秀学生干部开展 “集体与我” 主题研讨会,并设立 “心声倾听站”;陈雨欣负责设计 “光芒拼图” 互动艺术展,用创意形式展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李诗涵着手组织 “协作力工作坊”,通过团队挑战项目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王浩则发起 “集体星光” 评选活动,挖掘集体中那些默默发光的个体贡献。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遭遇了观念上的阻力。许多同学认为 “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就该无条件服从”,对 “心声倾听站” 不以为意。她没有气馁,制作了一段短视频,记录不同班级在集体活动中的真实场景:有的团队因忽视成员意见而失败,有的因充分沟通协作取得优异成绩。视频在校园播放后,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家开始重新思考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陈雨欣在设计 “光芒拼图” 艺术展时,陷入了创意瓶颈。她希望用艺术形式直观展现个体对集体的重要性,苦思冥想后,决定用发光模块制作巨型拼图。每一块拼图代表一位同学,当所有拼图组合完成,便会呈现出璀璨的集体图案;而单独取下任何一块,整体光芒都会黯淡。为了实现这一创意,她和技术团队反复调试电路,连续一周泡在实验室,终于让每块拼图都能感应到自身位置并自动调节亮度。
李诗涵组织的 “协作力工作坊” 困难重重。第一次团队挑战 “盲人方阵” 中,同学们因争抢指挥权乱作一团;在 “管道传球” 项目里,有人只顾自己速度,导致小球多次掉落。她意识到,大家缺乏的不仅是协作技巧,更是尊重与包容的意识。于是调整方案,先开展 “角色互换” 体验,让同学们轮流担任领导者、执行者和观察员;还引入 “团队契约” 制定环节,让大家共同商讨协作规则。
王浩的 “集体星光” 评选活动在初期参与度不高。大家觉得集体荣誉是团队的事,个人表现不值一提。王浩没有放弃,他先收集了校园里那些被忽视的个体贡献故事:默默为班级整理图书角的同学、主动帮队友纠正动作的运动员、熬夜制作活动道具的幕后人员。将这些故事制作成海报张贴在校园各处,海报上的配文 “每一束微光,都能照亮集体的星空”,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
“集体与我” 主题研讨会上,礼堂座无虚席。团队管理专家用生动的案例讲解:“真正高效的团队,不是压制个体,而是让每个人的优势得到发挥。” 优秀学生干部分享经验,有人讲述如何通过倾听成员意见,将濒临解散的社团发展成明星社团;有人展示在班级活动中,通过分工协作让每个同学都找到价值。一位学长感慨道:“集体就像交响乐,只有不同乐器的声音和谐共鸣,才能奏响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