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气氛空前热烈。夏澜看着踊跃发言的村民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文化传承的种子,正在青山村生根发芽。
接下来的一个月,茶文化在青山村全面开花。张德福老人收了三个徒弟,其中最年轻的小杨才十九岁,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又返乡的青年。老人倾囊相授,连祖传的"看天做茶"秘诀都教了出来。
"爷爷,您不怕绝活外传啊?"小杨好奇地问。
老人抿了口茶,悠悠道:"茶道如人道,藏着掖着就断了根。"
李婶的"非遗工坊"改造完成,游客可以体验从采茶到制作茶点的全过程。她创新的"茶香月饼"融合传统茶粉与现代低糖配方,在中秋文化节上被抢购一空,连美食博主都专程前来打卡。
夏澜还组织了"老青结对"计划,让返乡青年与老师傅共同创新。小杨和张德福共同研发的"青春版"茶艺表演,将传统茶道与街舞元素融合,视频在网上疯传,点击量破百万。
文化的影响力远超预期。通过"茶文化研学游",青山村与周边七个村庄形成文化联盟,共同开发"百里茶道"旅游线路。最令人意外的是,昔日的竞争对手云山村主动寻求合作,两村老人共同复原了失传的"双村斗茶"仪式。
秋高气爽的十月,首届"青山茶文化节"隆重开幕。主会场设在古茶坊遗址,活动持续三天,包括茶艺大赛、非遗展演、学术论坛等。省文化厅领导亲自到场,宣布将青山茶文化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文化节的高潮是《茶魂》升级版的首演。全新的灯光舞美,五十多名村民参与演出,游客沉浸式体验环节更加丰富。当张德福老人扮演的先祖茶师说出那句"茶如人生,先苦后甘"的台词时,现场掌声雷动。
演出结束后,夏澜被省电视台记者拦住采访:"夏书记,青山村的文化传承为什么能这么成功?"
夏澜看向不远处正在卸妆的张德福老人,以及围在他身边学艺的年轻人,轻声回答:"因为我们不是在保存化石,而是在培育种子。传统文化只有活在当下,融入生活,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当晚的庆功宴上,县领导宣布将青山村列为"乡村振兴文化示范点"。夏澜却悄悄离席,独自来到古茶坊遗址。月光如水,茶香依稀。她轻轻抚摸着那些古老的石板,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脉络。
身后传来脚步声。张德福老人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捧着两杯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