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i,读作'没戏'。"
"没戏?这词儿不吉利啊!"老王嘟囔着,引来一阵哄笑。
尽管起步艰难,但村民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村委会门口贴上了中英法三语的"每日一词";李婶的茶点坊挂起了"tea house"的招牌;连村里的小学生都学会了用英语数"one tea,two teas..."。
语言只是第一关。夏澜清楚,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青山村的茶文化转化为国际游客能理解的形式。她组织团队深入研究法国茶文化,发现对方更注重标准化和仪式感,与中国茶道的随性自然大不相同。
"我们不能完全迎合外国人的习惯,"夏澜在研讨会上强调,"但可以找到共通点。比如法国人喜欢记录每个产区的特色,我们可以强化'水浸茶'的地域独特性;他们重视可追溯性,我们就完善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记录..."
就在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时,一个意外惊喜降临。法国协会再次来信,表示将先派一个五人考察团来青山村实地调研,为首访做准备。
"一个月后到?"夏澜看着日历,心跳加速,"时间太紧了!"
全村立即进入"国际接待"备战状态。民宿升级卫生间设施,增设西式早餐选项;茶园开辟英文指示牌;连张德福老人的茶坊都添置了灭火器和急救箱,符合国际安全标准。
最让夏澜头疼的是如何平衡"原汁原味"与"国际标准"。法国人期待看到的是真实的中国乡村生活,但完全原生态的旱厕和简陋设施又可能让外国游客难以适应。
"保持真实不等于固守落后。"夏澜在村民大会上解释,"我们要保留的是文化内核,而不是落后的生活方式。"
她提出了"内外有别"的改造方案:民居外观保持传统风貌,内部设施现代化;茶艺表演保留原汁原味的流程,但增加英文解说;餐饮提供中西合璧的选择,既展示本地特色,又照顾国际口味。
改造过程中,不少细节引发热议。李婶坚持茶点必须用传统猪油,认为"植物油没那个香",而夏澜担心外国游客的接受度。最终双方妥协——大部分保留传统,但准备少量橄榄油版本供选择。
张德福老人则对安全规范极度抵触:"我炒了一辈子茶,从没戴过什么'防护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