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澜闻讯赶来时,茶坊里火药味十足。王伟指着平板电脑上的数据:"夏书记,您看,张叔炒茶时锅温波动超过20度,影响成品质量!"张德福则抱着祖传铁锅,脸色铁青:"黄口小儿懂什么?茶有灵性,岂是机器能测的?"
"都冷静。"夏澜示意两人坐下,转向张德福,"张叔,您的手艺当然没得说。但您想过没有,如果能把您的经验转化成数据,是不是更容易传给年轻人?"
她又对王伟说:"技术是辅助,不是取代。你要做的是帮张叔量化经验,不是否定他。"
经过反复沟通,双方达成"师徒协议":王伟安装不干扰操作的隐形传感器,只记录不干预;张德福在关键环节口述要诀,由系统同步记录。三个月后,这套"智慧茶师"系统竟提炼出老人自己都说不清的"手感规律",成为培训新人的宝贵教材。
"这小子...有点东西。"张德福试用后难得地夸了一句。传统与科技的结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智慧古茶",连省里的农业专家都专程来考察。
创新不限于大项目。夏澜设立"金点子"奖励计划,鼓励每位村民提出改进建议。李婶的"茶香月饼"、小林的"AR茶史探秘"、甚至保洁阿姨的"可降解茶渣袋"都获得奖励并落地实施。村民月均提出创新建议17条,形成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一个雨夜降临。省城某旅游集团开出诱人条件:承包青山村全部旅游资源,承诺三年内打造成5A景区,村民只需坐收分红。
"一年保底分红三百万!"老王在村民大会上激动地说,"还不用我们操心,多好的事!"
会场骚动起来。不少村民眼睛发亮,算着自家能分多少。连一向稳重的李婶都小声嘀咕:"要是真能成,我闺女就不用去城里打工了..."
夏澜心头一紧。她知道这种"承包制"的隐患——资本逐利,往往过度开发后留下一地鸡毛。但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又让人难以拒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乡亲们,"她站上讲台,"三百万听起来很多,但如果我们自己做好,远不止这个数。更重要的是,青山村还是我们的青山村。"
她展示了合作社模式的规划:村民以资源和劳力入股,专业人士负责运营,利润按贡献分配。前期虽然辛苦,但能保住自主权,长期收益更高。
"夏书记,你说得好听,可万一搞砸了呢?"老王质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