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薄雾笼罩着青山村。夏澜独自登上茶山最高处的观景台,俯瞰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茶田如梯,层叠而下;白墙灰瓦的民居点缀其间;新建的游客中心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三年前那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手机震动起来,是县里的通知:青山村被推荐参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需提交五年发展规划,一周后答辩。
夏澜深吸一口气,茶香的清冽沁入心脾。这既是荣誉,更是挑战。青山村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是满足于现状,还是向更高目标迈进?
回到村委会,她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投影仪上显示着近三年的关键数据:游客量年均增长35%,但最近半年增速放缓至15%;民宿数量从5家增至32家,但入住率下降10个百分点;茶叶及相关产品收入占比从80%降至60%...
"各位,我们站在十字路口。"夏澜的声音在会议室回荡,"青山村要成为全国一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必须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
她提出了规划编制的"三个立足"原则:立足文化根脉、立足村民福祉、立足长远发展。会议决定成立专项小组,分头调研、汇总思路,三天后出初稿。
接下来的72小时,夏澜几乎踏遍了青山村的每个角落。她走访茶农,记录他们对产业发展的期望;与返乡青年座谈,倾听他们的创新想法;甚至蹲在村口小卖部,观察游客的消费习惯。
最让她触动的是与张德福老人的长谈。老人捧出祖传的茶箱,里面整齐摆放着发黄的《茶经》手抄本、古旧的茶具和几包珍藏的老茶。
"夏书记,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老人粗糙的手指轻抚书页,"上面写着'茶道贵恒,创新贵真'。咱青山村要往上走,得记住这个理儿。"
夏澜心头一震。这句话不正点中了发展的要害吗?既要坚守文化本真,又要持续创新突破。
三天后,规划初稿出炉。夏澜在白板上画出"一核两翼三区"的空间布局图:"一核"是茶文化体验核心区;"两翼"是东侧生态保育区和西侧创新示范区;"三区"则是民宿聚落区、文创工坊区和研学教育基地。
"目标很明确——三年内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标杆,五年内打造国际知名的茶文化目的地。"夏澜的激光笔在白板上划出清晰路径,"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完成四大工程。"
第一是"文化深耕工程"。系统整理青山茶文化,建立档案库和活态传承机制。张德福等老艺人的技艺将被全程记录,制成数字化教材;古茶坊遗址修复后,将作为开放式博物馆;甚至计划筹建"中国茶文化研究院"分院。
"这不只是保护,更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夏澜强调,"比如张叔的茶艺,我们可以开发VR体验,让游客'穿越'到百年前参与制茶。"
第二是"产业升级工程"。茶叶产业从单一农产品向全链条延伸,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旅游服务从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推出"茶+"系列——茶+瑜伽、茶+书画、茶+音乐...
王伟提出疑问:"会不会太杂了?我们的核心优势还是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