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休息?"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张德福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近。
"张叔,您怎么来了?"夏澜连忙扶老人坐下。
"睡不着啊。"老人望着星空,"想起三年前,这广场还是个烂泥地..."
两人沉默片刻,老人突然问道:"夏书记,你说咱青山村,真能一直好下去吗?"
夏澜没有立即回答。她指向远处的茶山:"张叔,您看那些茶树。有的已经活了上百年,经历多少风雨?只要根扎得深,再大的风也吹不倒。"
老人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这个,明天帮我交给村里。"
夏澜打开一看,是张家的茶谱手稿,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
"我老了,该传给大伙儿了。"老人轻声说,"青山茶不是张家的,是青山村的。"
月光下,夏澜看到老人眼中闪烁的泪光。
腊月二十四,晴空如洗。清晨七点,村民们就陆续来到广场,身着节日盛装。李婶和妇女们忙着布置茶点台;王伟调试着音响设备;连村里的小孩都穿上了统一的小茶农服,手捧鲜花站在入口处。
九点整,嘉宾开始入场。最先到的是省农科院的李教授,当年正是他发现"水浸茶"的特殊价值;接着是抗洪时来支援的消防队员;然后是县文旅局的干部们;最后是十几位村民代表邀请的"恩人"——有借钱给村里买第一台炒茶机的信用社主任,有免费设计logo的美院学生,还有坚持收购青山茶的茶商...
夏澜站在门口,与每一位来宾握手致谢。当她看到坐着轮椅进来的马老师——那位在洪水中为救村小图书而摔断腿的支教老师时,眼眶瞬间红了。
"马老师,您..."
"别这副表情,"马老师爽朗地笑着,"看着青山村越来越好,我这腿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