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澜站在后台,手指轻轻抚过讲稿边缘。透过帷幕缝隙,她能看到会场已经坐满了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代表、旅游专家、政府官员,还有扛着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论坛的标识在主席台上方熠熠生辉,灯光打在上面,折射出七彩的光晕。
"紧张吗?"会务组的小张递来一瓶水。
夏澜接过水,拧开瓶盖抿了一口,笑道:"比第一次在村民大会上讲话好多了。"
她今天特意穿了一身得体的藏青色套装,既不失庄重,又保留了乡村干部特有的朴实。头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耳垂上一对小小的珍珠耳钉是她唯一的装饰——那是村里李奶奶送的,说是她年轻时结婚的嫁妆。
"下面有请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夏澜同志,为我们分享'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创新实践'。"主持人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整个会场。
掌声响起,夏澜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上讲台。
灯光有些刺眼,她微微眯起眼睛,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几位熟悉的领导——省旅游局的王局长正向她点头微笑,旁边是国家乡村振兴局的专家。再往后,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但他们的眼神中都带着同样的期待。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夏澜的声音在会场中清晰地回荡,"很荣幸能在这里分享我们青山村的一点经验。"
她点击遥控器,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展现出一组对比照片——三年前的青山村和现在的青山村。破败的老屋与修葺一新的民宿,杂草丛生的田埂与游人如织的生态农场,愁眉不展的老人与笑逐颜开的村民。
"这是我们村最普通的一户人家,张婶家。"夏澜指着屏幕上一位正在教游客做糍粑的老人,"她儿子儿媳在外打工,留下她和孙子。以前她靠种点菜勉强糊口,现在她成了我们'乡村美食体验'项目的明星导师,每月收入增加了三千多元。"
台下响起一阵赞叹声,有人开始快速记录。
"很多人问我,青山村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历史古迹,凭什么发展旅游?"夏澜顿了顿,"我的回答是:凭我们的日常生活。"
她切换到下一张PPT,上面清晰地列着"文化+生态+社区共建"的三位一体模式图。
"乡村旅游不是把城市的那套搬来乡村,而是让城市人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夏澜的声音渐渐有了力量,"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那些我们认为稀松平常的东西,在城里人眼里却是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