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不是把城市的那套搬来乡村,而是让城市人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夏澜的声音渐渐有了力量,"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那些我们认为稀松平常的东西,在城里人眼里却是宝贝。"
她开始详细讲述青山村的转型之路:如何发动村民整理出闲置的老宅改造成民宿;如何将传统农耕活动设计成体验项目;如何培训留守老人成为"乡村导师";如何把看似普通的竹林、溪流包装成"生态秘境"...
"关键是要让村民真正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参与。"夏澜讲到这里时,台下不少人点头赞同,"我们建立了'村民入股、按劳分配'的合作社模式,每户都是股东,也都是员工。"
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视频:村民大会上,大家热烈讨论旅游收益的分配方案;孩子们在新建的乡村图书馆里看书;城里来的小朋友跟着村里的老人学编竹篮...
"去年,我们村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夏澜报出这组数字时,会场响起一片惊叹,"更重要的是,我们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三分之一回来了,留守儿童减少了60%。"
她看到台下有位女代表悄悄抹了抹眼角。
"当然,困难也不少。"夏澜话锋一转,"刚开始村民不理解,觉得我在瞎折腾;资金短缺,我们不得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缺乏专业人才,我和村委几个人几乎成了全能选手..."
她讲述了自己如何挨家挨户做工作,如何在暴雨天带头抢修被冲毁的游步道,如何在深夜自学旅游管理课程。这些真实的细节让台下的同行们会心一笑——他们太熟悉这些场景了。
"现在,我想分享几点具体经验。"夏澜点击遥控器,PPT切换到干货部分。
她详细讲解了乡村旅游资源评估的"四看"法:看生态、看文化、看人情、看潜力;介绍了青山村独创的"一户一品"计划,让每户村民都能发挥特长;分享了与城市旅行社、学校、企业对接的技巧;甚至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几种特色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和营销策略。
"最后,我想说,乡村振兴不是一场孤独的长跑,而是一场接力赛。"夏澜的声音变得柔和,"我们青山村愿意把手中的接力棒传给更多需要的村子。"
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倡议——建立"乡村旅游互助联盟",让发展较好的村子结对帮扶起步晚的村子,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同发展。
这个提议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台下开始有人交头接耳,有人举手拍照,后排几位代表甚至站了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