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村委会的灯还亮着。夏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电脑屏幕上的投诉记录表又看了一遍。这是她连续第三个晚上整理这些数据了——青山村旅游旺季刚过,游客数量创了新高,但投诉量也跟着上涨。
"服务态度差...导游不专业...餐饮卫生问题..."
每一条投诉都像针一样扎在夏澜心上。她点开数据分析图,一个明显的结论跃然眼前:80%的投诉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缺乏专业人才。
青山村的旅游发展太快了。从最初几间简陋的民宿,到现在涵盖住宿、餐饮、导游、体验项目的完整产业链,规模扩大了十倍不止。但管理这些项目的人,还是原来那些只会种地的村民。
夏澜合上电脑,走到窗前。夜色中的青山村安静祥和,远处几盏路灯照亮了村口的游客中心——那是去年新建的,硬件设施一流,可就是因为缺少专业讲解员,大部分时间都闲置着。
"得想办法解决人才问题了..."她自言自语道。
第二天一早,夏澜就召集村两委开会。她把连夜整理的数据投影到大屏幕上,村干部们看得直皱眉。
"咱们村现在最缺的不是钱,不是项目,是人!"夏澜敲了敲桌子,"专业的管理人才、导游、厨师、营销人员...没有这些,再好的硬件也白搭。"
村主任老刘叹了口气:"年轻人都往城里跑,觉得村里没前途。留下的都是我们这些老家伙,搞搞种养还行,搞旅游真是力不从心啊。"
"我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在城里找了个月薪五千的工作。"妇女主任李姐无奈地说,"我跟他说村里现在发展好了,回来吧。你猜他说啥?'妈,我在村里能干啥?种地吗?'"
夏澜若有所思:"如果我们能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有竞争力的薪资,再加上培训机会呢?"
"难。"会计老王摇头,"大学生哪看得上咱们这小地方。"
会议没有讨论出结果,但夏澜心里已经有了想法。她记得省旅游学院的马教授曾经提过,他们学校有"定向培养"项目。
三天后,夏澜站在省旅游学院的会议室里,面对十几位校领导和教授,详细阐述她的"青山村人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