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愿意提供全额奖学金,资助有意向的学生完成三年学业。"夏澜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条件是毕业后回青山村服务至少五年。"
会议室里一阵骚动。一位戴眼镜的教授质疑道:"夏书记,五年服务期是不是太长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在一个地方待这么久。"
"我们可以签订正式合同。"夏澜早有准备,"五年内我们会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住房补贴和职业培训。五年后,他们可以选择留下或离开。而且——"她顿了顿,"青山村不是普通农村,我们有完善的产业链和职业发展空间。"
她播放了一段视频——青山村的民宿、生态农场、文化体验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画面里,几位返乡大学生正在介绍自己的工作。
"这是我们村现在的几个'宝贝疙瘩'。"夏澜笑着说,"去年回来的三个大学生,一个负责网络营销,一个管理民宿,一个搞活动策划。他们证明了在乡村一样能实现职业价值。"
马教授站起来支持夏澜:"我认为这个合作很有意义。乡村旅游急需专业人才,而学生需要实践平台。青山村的发展有目共睹,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基地'。"
经过三个小时的讨论,校方原则上同意了合作方案。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敲定,但"青山班"的构想已经成形——每年定向培养20名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乡村规划等专业的学生,由青山村提供奖学金和实习岗位,毕业后直接回村工作。
回村的路上,夏澜的手机响个不停。先是县里领导打来电话,表示支持这个创新尝试,承诺给予政策扶持;然后是市电视台想采访这个"校村合作新模式";最后是村委群里炸开了锅,大家都在讨论这个"大学生包分配"的计划。
"夏书记,真能招来大学生?"张婶在电话里半信半疑,"我家强子明年高考,要是能在家门口上大学、工作,那可太好了!"
夏澜笑着保证:"张婶,只要强子愿意,毕业后直接回村工作,学费全包!"
然而,计划公布后的第一个月,报名情况并不理想。只有7名学生申请"青山班",还都是分数较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
"他们担心发展受限。"马教授分析道,"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留在城市更有前途。"
夏澜没有气馁。她调整策略,亲自到学校举办宣讲会,带着精心制作的宣传册和视频,详细介绍青山村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待遇。
"在青山村,你不是普通员工,而是创业伙伴。"她向学生们承诺,"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专长,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和股权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