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村,你不是普通员工,而是创业伙伴。"她向学生们承诺,"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专长,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和股权激励。"
更关键的是,她邀请了几位已经返乡的大学生现身说法。24岁的李浩是村里民宿的经理,他分享了自己如何从实习生成长为管理者,现在月收入已经超过城里同学的经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青山村,你的想法能很快变成现实。"李浩的话打动了在场学生,"上周我提议的'星空露营'项目,从策划到落地只用了两周,第一个周末就爆满。"
宣讲会结束后,报名人数激增到46人,远超计划招收的20人。夏澜和马教授不得不增设面试环节,筛选出最适合的学生。
首批"青山班"学生入学后,夏澜并没有撒手不管。她定期去学校看望他们,组织他们到青山村实地考察,甚至安排每位学生"结对"一户村民,提前了解乡村生活。
"我们不能只培养技能,还要培养感情。"夏澜在村委会议上说,"让他们真正了解青山村,喜欢上这里,将来才留得住。"
暑假里,第一批实习生来到青山村。20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给村子带来了全新活力。学旅游管理的王磊设计了专业的导游词,让原本枯燥的村史讲解变得生动有趣;酒店管理专业的张婷重新规划了民宿服务流程,游客满意度直线上升;市场营销专业的刘鑫则开通了青山村的抖音账号,一周内粉丝破万...
村民们最初对这些"毛孩子"半信半疑,但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后,态度迅速转变。张婶甚至主动提出让实习生住到自己家的空房里,"朝夕相处才能学到真本事嘛"。
最让夏澜感动的是实习生王磊和张婶的互动。王磊花了一周时间听张婶讲述青山村过去的故事,然后专门为她设计了"记忆厨房"项目——游客可以一边跟张婶学做传统美食,一边听她讲述背后的乡村记忆。这个项目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张婶成了村里的"明星导师",而王磊也在实习总结中写道:"在青山村,我找到了职业与情感的双重价值。"
暑假结束前的欢送会上,不少村民都来送别实习生。张婶拉着王磊的手不放:"孩子,毕业了一定要回来啊!婶子给你留着我家的腊肉!"
夏澜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但她也清楚,短期实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青山村需要的是长期、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于是,她又有了新想法——建立"青山学院"。
这个想法源自一次偶然的观察。夏澜发现村里的中年人其实也很想学习新知识,但苦于没有机会。如果能建立一个远程教育中心,让村民不离村就能接受培训,岂不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