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婶家的老物件——搪瓷缸、煤油灯、老式收音机——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些可都是宝贝啊!"夏澜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城里老人看到这些,肯定特别有感触。"
村东头王大爷是个"故事库",记得村里几十年的变迁;李嫂手巧,会做各种传统玩具;退伍军人老赵熟悉后山每一条小路...夏澜一一记录下来,心里渐渐有了计划。
一周后,青山村的第一批特色旅游产品正式推出:
针对亲子家庭的"田野小教室"系列——包括"小小农夫"农事体验、"巧手妈妈"传统手工艺课、"自然探秘"生态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可以亲手种菜、喂鸡、做竹编,家长则能参与亲子互动游戏。
面向银发族的"岁月留声"怀旧之旅——住在特意保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格的老屋中,使用复古老物件,参加"生产队记忆"茶话会,听老人讲述村庄变迁史,重温集体劳动场景。
吸引年轻背包客的"秘境探索"项目——由熟悉地形的村民带领,探访后山未开发的瀑布和洞穴,夜晚举办篝火晚会和星空露营,提供简朴但有特色的青年旅舍住宿。
产品设计好了,营销也得跟上。夏澜亲自撰写不同风格的宣传文案:
亲子游的宣传语是:"让城市孩子触摸土地的温暖——青山村'田野小教室',最好的自然课堂!"配图是孩子们笑着喂小羊的照片。
银发族项目的广告写道:"重温青春记忆,寻找岁月痕迹——青山村'岁月留声'之旅,让时光慢下来。"背景是老人们围坐喝茶聊天的温馨场景。
针对年轻人的文案则充满活力:"逃离城市,发现未知——青山村'秘境探索',遇见不一样的自己!"照片上是年轻人在山间徒步的飒爽英姿。
这些宣传材料被精准投放到不同平台:亲子游信息发布在育儿论坛和家长群;银发族项目刊登在老年杂志和退休干部社群;年轻人项目则通过青年旅舍和背包客网站传播。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首批亲子家庭游客到村那天,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孩子们兴奋地追着鸡跑,学着用稻草编小动物,在村民指导下种下属于自己的小菜苗。家长们则惊喜地发现,平时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在这里完全忘记了手机。
"夏书记,我家孩子从来没这么开心过!"一位来自省城的妈妈激动地说,"他说下学期要写一篇关于青山村的作文呢!"
银发族项目更是引发了情感共鸣。当老人们看到复原的"生产队办公室",摸着熟悉的搪瓷缸和老式算盘时,不少人红了眼眶。王大爷讲的村庄变迁史,让许多城里老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闺女,你这'怀旧之旅'搞得好啊!"一位退休老教师拉着夏澜的手说,"我回去要告诉老同事们,都来青山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