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你这'怀旧之旅'搞得好啊!"一位退休老教师拉着夏澜的手说,"我回去要告诉老同事们,都来青山村看看!"
年轻背包客的到来则为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白天探险,晚上在村口的空地上举办篝火晚会,弹吉他、唱歌、分享旅行故事。村里的年轻人也被吸引加入,交流彼此的生活见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夏书记,你们村太酷了!"一个扎着脏辫的女生兴奋地说,"比那些商业化景区真实多了!我们驴友群里好多人都在问地址呢!"
看着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游客在青山村各得其所,夏澜感到由衷的欣慰。但她没有满足于此,继续深挖村民的潜能,开发更多特色项目。
她发现村里有几个留守妇女绣工了得,便组织她们开发"乡村女红"体验课;注意到后山有片野果园,就设计了"四季采摘"活动;甚至把村民闲置的农具和老物件收集起来,办了个小小的"农耕文化展"。
市场多元化的效果很快体现在数据上。两个月后,青山村的游客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亲子家庭占35%,银发族占25%,年轻人占20%,其他散客占20%。更重要的是,人均消费提高了40%,平均停留时间从1.2天增加到2.5天。
"夏书记,咱们村现在可真是'老少皆宜'了!"会计老王拿着最新的财务报表,笑得合不拢嘴。
但夏澜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处。一天晚上,她翻阅着游客留言簿,注意到几条特别的建议:
"能不能增加一些深度文化体验?"
"希望了解更多的传统技艺..."
"村里的历史很有味道,但展示得不够..."
这些留言让她陷入思考。青山村的多元化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活动上,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让游客真正理解乡村的价值。
第二天,她召集村里的老人开了个座谈会,详细记录下各种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然后请来省民俗专家,一起设计"非遗工坊"系列——包括古法榨油、手工造纸、传统染布等几近失传的老手艺。
"这些不仅是表演,更是活态传承。"夏澜在项目启动会上强调,"我们要让游客参与进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