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婶的霉豆腐换了蓝印花布包装,瓶身上贴着张婶和老伴在厨房忙碌的照片,背面印着简短文字:"张婶家的霉豆腐,沿用60年老手艺,每一块豆腐都经过七天自然发酵..."价格从15元涨到了48元,却卖得比以前更好。
"哎哟,我这老脸都印到包装上去了,怪不好意思的。"张婶嘴上这么说,脸上却笑开了花,"城里人说我做的豆腐有'家的味道',非要买十瓶带回去送人哩!"
品牌效应不仅体现在农产品上,连民宿价格也水涨船高。同样的房间,挂上"青山家"的品牌后,价格提高了30%,入住率却不降反升。游客们愿意为"品牌体验"买单。
一个月后,省电视台来青山村拍摄乡村振兴专题片,记者问夏澜品牌建设的秘诀。
"真诚。"夏澜面对镜头,语气坚定,"'青山家'不是一个营销噱头,而是我们的承诺。每一个来这里的游客,都是我们的家人;每一件'青山好物',都是我们用心制作的礼物。"
这番话在电视上播出后,青山村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不少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希望将"青山家"模式复制到其他地区。
但好景不长。随着知名度提升,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开始出现。某竞争村落的旅游负责人公开质疑"青山家"是"包装出来的假情怀";网上有人发帖称青山村"商业化严重,失去乡村本色";甚至还有谣言说农产品是"贴牌的工厂货"。
夏澜第一时间召集团队商量对策。
"告他们诽谤!"年轻气盛的小张拍案而起。
"要不咱们降价促销?把人气再拉回来。"会计老王提议。
夏澜沉思片刻,摇了摇头:"最好的反击不是辩解,而是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青山村。"
她策划了一个大胆的活动——"真实青山"开放日。邀请媒体、网红和普通游客,全天候无死角地记录青山村的日常生活。从凌晨村民起床劳作,到深夜村干部加班开会,全程直播。
开放日当天,青山村毫无保留地展示了一切。观众们看到张婶天不亮就起来磨豆浆;看到李大爷精心照料他的菜园;看到夏澜和村干部们深夜讨论村子发展...没有刻意美化,只有真实的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