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比想象的顺利。村里的老人们听说要收集老传统,纷纷拿出压箱底的"宝贝"——李阿公一口气唱了二十多首节气歌谣;王大爷翻出了祖传的"家训册";连平日寡言的赵奶奶都展示了陪嫁的刺绣花样...
最让夏澜惊喜的是在村小学任教的林老师。这位城里来的年轻人,业余时间一直在悄悄记录青山村的方言和民俗。
"夏书记,这是我整理的《青山村民俗志》初稿。"林老师腼腆地递上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还有配套的录音和照片..."
夏澜翻阅着这本心血之作,眼眶发热。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着各种节日习俗、农耕禁忌、民间传说,甚至还有方言词汇对照表。她当即邀请林老师加入文化小组,负责系统整理这些珍贵资料。
一个月后,青山村"文化图谱"初步成形。夏澜将成果制作成展板,在村委会向全体村民展示——二十四节气歌谣、百年家训、传统手工艺、特色饮食、民居建筑...村民们围在展板前,惊讶地发现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竟然如此丰富多彩。
"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些文化变成旅游产品。"夏澜宣布了"文化活化"计划,"让游客不是来看文化,而是来'过'文化!"
第一个落地的是"节气生活体验"项目。根据整理的节气歌谣,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农事体验活动。立春这天,游客可以和村民一起"打春牛"(象征性鞭打土牛塑像,传统祈福仪式);谷雨时节,学习采茶制茶;冬至那天,参与制作传统汤圆...
张婶的厨房被改造成"传统饮食工坊",游客可以跟着她学做节气食品。李阿公则成了"民俗讲师",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讲述村庄故事。就连王大爷的家训也被制作成精美的木刻,挂在民宿墙上,成为游客热议的话题。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首批体验者——一群来自省城的大学生,在参与完"清明采茶"活动后,自发制作了短视频发布在网上。视频中,他们跟着李阿公学唱采茶歌,手法笨拙但神情专注;围着张婶学包青团,脸上沾满米粉却笑容灿烂...
视频迅速走红,点击量突破百万。"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体验!"评论区一片赞叹,"不是表演,而是生活!"
夏澜趁热打铁,推出了"一日村民"深度体验项目。游客可以申请"成为"青山村村民一天——从清晨跟鸡鸣起床,到田间劳作,再到傍晚围炉夜话,完整体验传统乡村生活。项目一经推出,预约立刻排到了三个月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72岁的李阿公意外成了"网红导师"。他沧桑的嗓音和原汁原味的歌谣,让许多都市人感动落泪。一位专程从上海来的音乐制作人甚至提出要为他录制专辑:"这种未经修饰的民间艺术,才是真正的文化瑰宝!"
文化融合不仅带来了客流,更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曾经觉得"老土"的传统,现在成了人人争相学习的"宝贝"。张婶的儿子特意从城里回来,向母亲学习霉豆腐制作技艺;王大爷的孙子用手机录下爷爷讲述的家训,说要传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