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澜眼前一亮,立即采纳了这个主意。她还联系了县农科所的专家,设计了适合儿童参与的简化版种植流程,作物选择了生长周期短的品种,确保游客短期停留也能看到成果。
产品上线第一天,十个家庭报名体验。夏澜亲自到场观察。孩子们戴着特制的小草帽,兴高采烈地在自己的"领地"里忙碌。最让她触动的是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男孩,他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放进土里,轻声说:"你要好好长大哦。"
孩子的母亲眼眶泛红:"我从来没见他这么认真对待一件事。"
文化体验的升级则更加复杂。夏澜召集村中几位长者开了三次座谈会,挖掘深藏的记忆。八十岁的李大爷记得年轻时使用的各种农具;张奶奶能完整唱出几十年前的山歌;就连寡言少语的刘木匠,也在酒后半醉地讲述起年轻时听过的狐仙故事。
"这些才是我们村真正的宝藏,"夏澜感动地说,"不能让它随着老一辈离去而消失。"
她设计了一条"古村探秘"路线:在保留完好的老屋区复原传统农耕场景,游客可以尝试使用老式农具;在村口的古槐树下设置"故事角",长者们轮流讲述民间传说;张奶奶的山歌则被录制成背景音乐,在特定点位播放。
最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外来游客,也唤起了本村年轻人的兴趣。周末的"故事角"常常围坐着两代人——游客和本村青年,一起聆听老人们讲述那些快要消失的往事。
"爷爷,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些!"李晓阳在一次活动后拉着祖父的手,眼中闪着光,"我们村的历史这么有意思,应该做成系列动画!"
夜间活动的开发则考验着夏澜的统筹能力。她明白,夜间经济不只是延长营业时间那么简单,需要完整的场景设计和安全保证。
"星光夜市"计划应运而生。夏澜在村中心的广场上规划了二十个摊位,村民通过抽签获得经营权。老赵家的烧烤、王婶的手工饺子、张奶奶的草编摊...每个摊位都挂着统一的灯笼,在夜色中形成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考虑到安全因素,夏澜组织了消防培训,并安排志愿者轮班巡逻。她还联系县电影公司,获得了经典老片的放映权,在广场边的白墙上播放露天电影。
第一场电影选的是《少林寺》,放映当晚,广场上坐满了人,不仅有游客,还有众多村民。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不少人跟着哼唱起来。夏澜站在人群后方,看着银幕的光映在一张张笑脸上,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产品优化后的效果很快显现。一个月后的数据显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8天增加到2.5天,家庭游客的复购率提升了40%,"古村探秘"活动的满意度高达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