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破坏程度总是相对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使全球气温平均升高了一度,这一度带来的巨大变化我在第一章中进行了编年式的记载。这些变化不会马上就离我们而去。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的终止向大气中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全球气温仍然将持续上升,直到超过一个临界点,在那之后不论我们采取怎样的适应措施都将于事无补。我把此书献给在这场战斗中最亲密的战友们,也就是我在网站的队员们,我希望我们一直能持续战斗下去。因为我们别无选择。</p>
</p>
一个新异的世界(1)
试想我们居住在一颗行星上。不是我们那颗适宜人类居住的,一切自然环境都来得理所当然的地球,而是一颗真实的,极地内没有冰雪覆盖,火山喷洒着浓烟,海洋狂浪滔天的星球,一颗被狂风侵蚀,暴雨肆虐,热浪灼烧的星球。一个完全不适宜居住的地方。</p>
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在人类文明形成的上万年历史时期中,我们正好生活在了像蜜罐一样甜美的时段中最最美好的时点上。全球气温基本没有大的浮动;从整个地球来看,气温均值一直在58到60华氏度之间浮动,可谓是最小的浮动区间了。这样的温度暖得足以使得冰川从大陆的中心地带逐步消融退却,留下可供耕种的土地,但同时也冷得让高山冰川能保证向平原和谷地全年提供持续稳定的引用及灌溉用水;这刚好就是这个拥有奇迹般多样物种的星球最需要的“正确的”温度,而我们一直把这些自然条件视作理所当然的存在。我们的文明从各个角度都在折射着这个自然世界。我们建设的大型城市要不就处在平静、低矮的海洋岸边,要不就出在蚊蝇等害虫无法过冬的高海拔地带。我们充分利用了可以预知的温热及降雨条件改良了农业手段,从而使我们的人口迅速增长起来;我们的稻子、玉米、及大麦也只能生长在这样的自然条件当中。偶尔会有个别地方的状况会脱离正常――一次飓风、一次干旱、或者一次霜冻。但是仅从我们语言中就能看出这些事件是罕有的:我们原本称这些事件是反常的,或是一次骚动。</p>
1968年12月,我们有幸第一次看到这个稳定且安全的地方的真面目。阿波罗8号探测器正在绕月飞行,宇航员们正在忙着拍摄月球表面的照片以寻求适合降落的地点,从而便于开展后续的任务。在第四次绕月时,指挥官弗兰克?博尔曼(Frank Borman)决定使飞行器离开月球表面并使其上面的窗户面对地平线――他需要做的是一起导航校正。但是他所得到的确是一次突然看到地球升起的机会。他惊呼:“上帝啊,看呐,地球正在升起来。”他的组员比尔?安德斯(Bill Anders)抓起相机,拍下了或许是历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人们称为“地球升起”(Earthrise),画面上一个蓝白相间的巨大岩体在广阔的宇宙衬托下悬浮在自己的轨道上,与画面下方毫无生机的月球表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博尔曼后来回忆说,那是“我生命中所见过的最美丽,最动人的画面,那一刻思乡的感情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就是一种彻底的想家的感受,让我久久不能平复。在广阔的宇宙中,它是唯一一个彩色的物体。其他东西一眼看去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但我们的地球可不是那样。”宇航员中的另一名吉姆?洛弗尔(Jim Lovell)归纳得更为简练:他说地球的突然出现就像眼前看到了一片“巨大的绿洲”。</p>
但我们已经没有继续居住在这个可人的地方了。从拍摄相片之后的四十年间,那个旧有的地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把我们从人类长久以来繁衍生息的最甜美的地方赶了出来。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越来越不像绿洲,而更像沙漠。世界并没有走到末日,但是我们所熟知的世界确实终结了――即使我们可能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仍然幻想自己还是住在以前那个世界当中,身边的一些骚动也和过去一样,只不过是偶尔的反常而已。但事实是这些都和过去不一样了。这是一个不同的环境。一个不一样的行星。我们需要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哀嚎的地球。不论你用何种语言书写它的名字,都应该改变一下,以示区别。从外表上看,我们还能辨析出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仍然是从太阳数过来,整个系统中的第三块大石头,星球的表面仍然有四分之三被水覆盖。地球的引力仍然存在;我们仍然很像地球。但是一想起我们对这个唯一的居住之所竟能造成如此巨大的改变,我就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当然,我也知道地球本身也有剧变的时期,正如一颗彗星撞击了地球,或者一次冰河时期的到来。我们眼下所见的改变正如同这些千万年一遇的事件,我们身处在一次规模更大,根基更为深远的变化的起始阶段,这是与我们在化石或者冰层中所能找到的历史遗痕处在同一层级上的大变化。</p>
一个新异的世界(2)
请大家回想一下那张美丽的照片中那些点缀在地球上空的云彩。迄今为止,人类由于使用化石燃料已经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一摄氏度(超过一点五华氏度)。2008年12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这种气温变化足以诱发海洋上空的雷雨气候出现45%的增长,也就是促生出能够从海平面升起5英里的砧头云,这种云将会伴有大量的降雨和冰雹。实际上,全球降雨量目前每十年平均增长。规模更为庞大的陆地暴风也会同时造成更多的闪电;根据气候科学家阿曼达?施陶特(Amanda Staudt)的说法,气温每升高一摄氏度,地面闪电次数将增加6%。在2008年6月的一天,闪电在加利福尼亚州境内引燃了1,700处山火,灼烧了将近一百万亩土地,创造了该州同类事件的历史记录。这些火苗烧过的地方都已经是新异的地球上的土地,而非以前那个地球。联邦政府一位发言人肯?弗雷德里克(Ken Frederick)表示,“我们进入了一个火险高发的时代。”那一场大火的浓烟从太空中也清晰可见――只要是能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回的信号看到圣巴巴拉山体中像宝塔一样升起的烟尘。</p>
接着我们再来讲讲这颗星球原本洁白的,终年冰封的极点。自从气温逐步升高以来,北极的冰雪已经持续二十多年不断慢慢融化,但是2007年的夏天,这种缓慢的融解现象突然加速。等到当年10月,北极的极夜到来的时候,整个海平面的冰层减少了22%,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件。与当年阿波罗号飞船拍摄下地球的美貌时相比,整个北极的冰盖已经减少了40%。在有记载的历史年代中,北极冰盖已经减少了110万平方英里,差不多相当于大不列颠诸岛面积总和的12倍。接下来的2008和2009年,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融解仍在继续;就在那一个夏天,北极的西北和东北通道都第一次显露在人类的面前。第一艘穿越新开放的海峡的是内燃机船卡米拉?德斯噶尼号(MV Camilla Desgagnes),为了以防万一,这艘商船还雇佣了一艘破冰船引路,但是根据后来她的船长回忆,“我压根没看到一点点冰块。”</p>
这不能被视为仅仅是航道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地球的大环境正在发生变化。2008年12月,来自全国海洋冰体数据中心(National Sea Ice Data Center)的科学家们指出北极冰盖的融化导致了海水不断积聚热量,这种被称为北极扩大效应的现象已经开始影响到内陆1,500公里内的环境。2009年8月,科学家们报告称北极圈内的闪电次数增加了20多倍,引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冻原火灾。根据该数据中心的马克?塞尔茨(Mark Serreze)的说法,这些新的数据都“在强化一种观点,那就是北极冰盖已经迈入了垂死挣扎的阶段。”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后如果夏季的某个时候,一架航天飞机再想拍摄北极的影像时,航天员们看到的北极只会是一片开阔的海洋。预计格陵兰岛上还会剩下一些冰盖――但是也比以前要少得多。2003至2008年间,该岛上约有一万亿吨冰层融化,总面积相当于曼哈顿岛的十倍。“我们现在意识到,即使全球气温不再升高,格林兰岛的冰层仍然会不断融化,”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地质学教授杰森?博克斯(Jason Box)如是说,“世界气候的温度或许已经超越了能够维持我们印象中那么多冰层所需的程度了。”如果同一架航天飞机把镜头对准南极呢?2008年的最后一天,《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刊载了一篇报导,其中称南极半岛的气温比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地球的气温都要增长得更快,南极地区西部冰盖的消融速度比十年前快了75%。</p>
一个新异的世界(3)
不要让你的眼睛匆匆扫过这些数据就算了(后面还会有更多同类的数据)。这些数据应该对我们的神经带来巨大的冲击,就像重重地敲响我们的警钟。全新世塑造的地形地貌已经摇摇欲坠,人类所知的唯一一个可供居住的环境突然天翻地覆。我并非在这里描述一些如果我们不马上采取行动就会发生的后果,也不是在为你们提出对未来的警示。这些都是眼下的现实:更多的雷暴,更多的闪电,更少的冰层。随便你说出一个地表的主要特征,它肯定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p>
举例来讲:最近一支隶属美国政府的研究小组宣称,根据传统的气象学的定义,自1980年以来,热带的范围分别向南北纬各扩张了两度――“这意味着8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将加入热带的范围,从此生活在热带气候条件之中。”随着热带地区的扩张,它们把干旱的亚热带气候随之推到了南北纬更远的地区,这对于这些新出现的干旱地区而言“将会对生活在这里的上百万人口带来恶劣的后果。”再比如说在澳大利亚,“为大片土地带来及时雨的西风很有可能被迫南移,这样其所携带的降水将会落到开阔的海洋里,而非陆地上。”确实,2008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全境有一半以上的地区处于干旱状态,气象预报员只能把这种现象称为新的常规:“过去所有的降水情况将不可能重现,”澳大利亚水务局的执行主任对记者给出了以上的说法。“我们正在极力避免使用‘干旱’这个字眼,取而代之的是称其为新的现实。”他们之所以要避免使用干旱这个字眼,是因为这个词暗指这种状况总有一天会结束。澳大利亚政府在2007年也发出了警示,“极端炎热的天气”在过去可能没25年才会出现一次,但是现在“可能每隔一两年就会出现一次。”2009年早期,由于干旱而诱发的野火夺走了数百名澳大利亚人的生命;根据新闻中的报导,有四层楼那么高的火苗“如高速列车一样肆虐了大块土地。”澳大利亚总理事后到火灾最严重的地区视察。他说,“地狱和它的怒火错误的焚烧了维多利亚州善良的民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