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来讲:最近一支隶属美国政府的研究小组宣称,根据传统的气象学的定义,自1980年以来,热带的范围分别向南北纬各扩张了两度――“这意味着8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将加入热带的范围,从此生活在热带气候条件之中。”随着热带地区的扩张,它们把干旱的亚热带气候随之推到了南北纬更远的地区,这对于这些新出现的干旱地区而言“将会对生活在这里的上百万人口带来恶劣的后果。”再比如说在澳大利亚,“为大片土地带来及时雨的西风很有可能被迫南移,这样其所携带的降水将会落到开阔的海洋里,而非陆地上。”确实,2008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全境有一半以上的地区处于干旱状态,气象预报员只能把这种现象称为新的常规:“过去所有的降水情况将不可能重现,”澳大利亚水务局的执行主任对记者给出了以上的说法。“我们正在极力避免使用‘干旱’这个字眼,取而代之的是称其为新的现实。”他们之所以要避免使用干旱这个字眼,是因为这个词暗指这种状况总有一天会结束。澳大利亚政府在2007年也发出了警示,“极端炎热的天气”在过去可能没25年才会出现一次,但是现在“可能每隔一两年就会出现一次。”2009年早期,由于干旱而诱发的野火夺走了数百名澳大利亚人的生命;根据新闻中的报导,有四层楼那么高的火苗“如高速列车一样肆虐了大块土地。”澳大利亚总理事后到火灾最严重的地区视察。他说,“地狱和它的怒火错误的焚烧了维多利亚州善良的民众。”</p>
这些恶劣的气候事件并不是局限在靠近两级的地区。2008年年末,美国的水文学家发布预告,宣称美国西南部的干旱现象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永久的状态”。有五成的可能,流入胡佛水坝背后的科罗拉多河的香蜜湖(Lake Mead)有可能在2017年完全干涸。(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就如同南内华达水务局主任说的那样,“这等于是切断了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水源”,这个第五大经济体泛指美国西部地区。)但是损失已经是既成事实:研究人员测算出,新的干旱及热浪将造成大麦、玉米、燕麦每年减产4,000万吨。而且干旱的状态不断蔓延到新的地区。2009年初,干旱侵袭了中国北部粮食主产区。这一地区连续100天没有出现降水,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还不止这些,印度、巴西南部、以及阿根廷的情况也是类似的,这些地区2009年谷物的产量都创出了二十年以来的新低。纵观全球,河流都在逐步枯竭。2009年曾有人组织了一次规模庞大的研究,对世界上前925位的大河1948至2004年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发现水流减少的河流的数量是水流增加河流数的两倍。根据研究报告的原文,“在此项研究进行期间,流入太平洋的淡水总量下降了6%――相当于密西西比河全年的总流量。”</p>
一个新异的世界(4)
我们再从平原走向高山地区。著名的冰川学者朗尼?汤普森(Lonnie Thompson)曾于2008年到西藏地区的冰川中取样,而他却发现一些异常。或者更准确地说,他没能找到应有的东西:这些冰样中缺乏任何冰样都应有的标志层,也就是包含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核试验泄露的放射性物质的那一层。这说明那个历史时期的冰层已经消融,历史就这么被抹销了。一份新的来自尼泊尔的研究称,喜马拉雅山脉的气温平均每年升高华氏度。这对于以前千万年中水银温度计都没有怎么变化过的一个世界来说,短短十年间,气温将平均抬升一华氏度。如此温暖的气候条件将可能引发无法想象的后果:印度研究人员最近作出预测,喜马拉雅山脉中心及东部的冰川最早可能于2035年完全消融,这当中包括雄伟的根戈德里冰川(Gangotri Glacier),也就是为印度的恒河在旱季提供70%水量的源头。如果这种情形真的出现,那么将有亿人口被迫去寻找新的饮用及灌溉水源。但即使是现在这样还有冰层覆盖的情况下,一阵阵的热浪也已经开始让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们感到不安。喜马拉雅山区漫山遍野都盛产杜鹃花,但是现在这些花的花期都提前了45天,让组织每年鲜花节的人们手足无措,同时“也让民间艺术家们感到非常困惑。”同样的愤懑也出现在登山家队伍之中,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家最近宣称将放弃以前经常攀登的几座山峰,因为“以前起到粘合作用,把山体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冰雪已经基本消融殆尽。”并非只有喜马拉雅山才出现这种情况。2009年初春,刚刚达到玻利维亚的研究人员就发现,有着一万八千年历史的恰卡塔雅冰川(Chacaltaya Glacier)已经“在今年初某个令人神伤的未知时刻彻底融化,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这里曾经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滑雪道,但是现在留下的只有岩石和泥浆。重要的不是说我们失去了一条优质的滑雪道。通常情况下,大型冰川是每个大洲的总水源,其下游定居了上亿人口,都是因为这些冰川能够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水源。“当冰川融化掉就再也不会重新出现了。像利马这样的小国家要怎么办呢?”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院的气候科学家蒂姆?巴内特(Tim Barnett)不禁提出了质问。“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将近3亿人口依赖冰川融水作为其主要水源。这些冰川一旦消融只能等到下一个冰河世纪才能再次形成规模。”</p>
在我读到上面这些现实的描述时,我第一回想起的就是几年前曾经去过的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就算以西藏本地的标准来衡量也算得上偏远的小村庄。一位结实健壮的小伙子带着我沿着河岸向上游走了差不多一英里,为的就是去看看高悬在他们河谷上方的巨大的冰川出口。当时我看到一块体积差不多有一幢公寓楼那么大的岩石突兀的耸立在巨大的冰墙中间。我的向导说,这块巨岩是去年才显露出来的,由于其深色的表面更容易吸热,因此覆盖在其表面的冰雪融化得更快了,石体裸露出来的部分与日俱增。离这个村庄最近的学校远在100英里之外,村子里没有一个人识字。我出于好奇问了我的向导:“为什么冰川在融化?”我不知道当时在想些什么――或许在等待他回答这是某个愤怒的天神降下的罪过?他以一种看待无知蠢货的眼光回望了我一眼。</p>
一个新异的世界(5)
他说:“全球气候变暖了,工厂的数量太多了。”他的回答非常干脆,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忧郁。我们随后回到了他居住的小屋,然后就握手道别了。我钻进租来的路虎车,直接奔向机场。后事且不提了。</p>
我们再来看看海洋的情况,这是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成分,然而我们的讨论经常会忽略它。它的遭遇有什么不一样的吗?1995至2008年间,热带太平洋区域上空共形成了111次飓风,比之前的13年时间同比增长了75%。这些飓风来得更猛烈,其特征也更让人琢磨不透。来自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凯文?特伦波斯(Kevin Trenberth)说,“暴风雨不再像以前那样在陆地上登陆,然后逐渐消退。现在的飓风会持续更长的时间。”他还补充到,2008年夏天,“气象学家们完全没有意料到热带风暴法栖(Tropical Storm Fay)竟然在佛罗里达州破纪录的来回移动了四次”,这之后才逐步消散;飓风古斯塔夫的风力一直持续到内陆100英里的巴吞鲁日市(Baton Rouge),让从沿海地区疏散到此地的难民们又一次措手不及。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我们亲眼目睹了历史上最早成型的5级飓风(2005年的Emily),第一个出现在一月份的热带龙卷风(2006年的Zeta),第一个在南大西洋出现的热带龙卷风(2004年的Catarina),以及历史上第一次侵袭西班牙的热带风暴(2005年的Vince)。2008年的飓风季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持续五个月中每个月均出现大型飓风的季节,从七月的Bertha到十一月的Paloma。其他地区的情形又怎么样呢?根据一份研究的结论,“海洋温度的提升导致孟加拉国每年遭遇台风警报的次数高达12次,而在此之前的年平均数量仅为3次。”2006年,一系列接踵而来的台风侵袭了这个国家,导致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受淹;一年以后,气旋锡德(Cyclone Sidr)致使三千多人遇难。如果全加在一起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呢?根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报导,“过去的这三十年我们遭遇了诸多与天气相关的自然灾害,其总数超过了二十世纪前75年内同类灾害的总数。”</p>
但是让我们把飓风和其留下的烂摊子先摆在一边。先集中精力来搞清楚地球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环绕在地球表面的海洋远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其化学成分就是相对恒定的。由于其面积特别广阔,我们把它的这种相对恒定视作了理所当然的永恒存在。甚至我们当中最专业的海洋学家也为最近发现而感到惊异,因为海水由于吸纳了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了自身的酸性。芝加哥大学的生物学家蒂莫西?伍顿(Timothy Wootton)说,“传统上我们一直认为海洋的酸碱值是可以有效地实现自我缓冲的,所以当我们看到这种酸化的情形时还是大吃一惊。”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海洋的酸化程度比预计的增长速度要快上十倍。目前海洋的酸碱值已经由下降到,你只要拿家里普通的浴缸里使用的试纸就能看到明显的区别。科学家们目前形成的一致测算结果表明,在本世纪末,海洋的酸碱值将变为。海洋由于我们的过度排放,已经变得比其应有的状态更酸化了近30%,英国皇家学院称一过程“从本质上不可逆转。”现在的海洋已经比之前八百年间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酸化,如果它继续以这个速度持续酸化,那么到2050年,海洋的腐蚀性将超越过去2,000万年间从未出现过的水平。在这种环境中,贝类海生物无法形成足够厚度的外壳。(如果你还不明白的话就去看看DDT对蛋壳的腐蚀作用。)2009年的夏季,太平洋沿岸的牡蛎养殖业者们称牡蛎幼仔中的80%未能成活,原因就是来自海洋深处的水“其腐蚀性足以杀死这些幼仔。”2009年春季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来自美国的研究员南希?诺尔顿(Nancy Knowlton)以最为直白的语言警示人们:“成规模的物理形态的珊瑚礁将有可能在2100年完全消失,最糟糕的情形下,2050年就可能出现这种局面。”夏威夷大学的海洋学副教授理查德?吉布(Richard Zeebe)说,“我们的行为让自然环境无法自我修养,我们做得确实太过分了。”这也是你能从一位科学家的口中听到的最客观的评述。</p>
一个新异的世界(6)
我们传统的去猜想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的方式就是把简单的把毫不相干的事实罗列在一起――也就是把全球范围内不同的科学家用自己的模型做出的测算拉拢到一块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一个正在学医的人,先要去看看各种存在的症状。那么我们姑且一起先看看:</p>
? 爱尔兰首府的主干道旁有一条利菲河(River Liffey),河面上横跨着著名的奥康奈尔大桥(O’Connell Bridge),根据来自都柏林的工程师们的说法,这座大桥正日益遭受越来越高的潮水的侵蚀,引发潮水上涨的罪魁就是气候变化。</p>
? 2008年圣诞夜,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全境进入紧急状态,因为肆虐的洪水导致数百人无家可归,这也是两周之内地第三次出现风暴突袭,直接造成马朱诺(Majuro)和埃贝(Ebeye)等地的主城区被淹,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都仅有三英尺。涌入的潮水不仅损毁了住房和道路,连墓地也未能幸免。</p>
? 在我老家的佛蒙特州,带有莱姆病(Lyme disease)病毒的“扁虱”竟然能在1月和2月的寒冷气候中还在森林里存活了下来。2008年的春季,本州的昆虫学家乔恩?特梅尔(Jon Turmel)发现,在他穿越位于圣约翰伯雷(St Johnsbury)村旁的康涅狄格河谷的时候,走了还不到二十英尺的距离,他的裤管上就爬满了三十到四十只扁虱。他形容该地区扁虱的种群数量时用上了“极端多”这样的字眼。而事实确实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