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凌将卡片拿出来分成三个组。
按照一开始问题设置的思路,第一组是寒暄的话题,以花入手,了解玉华的个性;第二组是关于自杀的话题,了解玉华对自杀的认知以及自杀动机;第三组则是关于陈暮的话题,判断玉华对陈暮的感情深浅,以及她对毒品的认知。
李振良取出第一张卡片贴在小黑板上,那是应玉华在平静状态下写下的“是”和“不”。
李振良兴致勃勃要当老师,指着这张卡片道:“这个,我们称之为基线反应,也就是判断真假的标准。”
审讯疑犯时也会有类似基线反应。
主审警察一开始询问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等简单的问题,并观察对方的反应,记录他的呼吸频率、皮肤颜色、心跳速度等。如果接下来的问题疑犯的反应偏离基线反应,那就说明对方在说谎或回避。
刘浩然冲着李振良竖了竖大拇指:“厉害了,良子,你懂的理论知识越来越多了。”
李振良想笑,但他忍住了。
模仿着姜凌的表情与动作,拿出一张又一张的卡片,一张张对标基线反应,哪些是笔画陡然加深的,哪些是字体歪斜的,哪些是字迹突然变浅的……这些偏离基线反应的问题都被他挑了出来,并且粘贴在了小黑板上。
经过一番整理,大家开始热烈讨论。
最后得出了四个结论,由周伟记录在小黑板上。
第一,应玉华是个自私的恋爱脑。
虽然恋爱脑这个词在九十年代还不流行,但是很奇怪,当姜凌一说出来,谁都听懂了,而且接受良好,觉得这个词生动又形象满脑子只有恋爱那点事,可不就是恋爱脑?
第二,应玉华很清楚毒品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