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们听着李斯的讲解,渐渐来了兴趣,开始认真地按照李斯所教的方法去练习。
在民间,一些聪明的匠人也想出了办法来帮助大家学习。有个木匠,制作了许多小木牌,在上面用小篆刻上了常用的字词,分发给邻里乡亲,让大家可以随时拿在手上观看、临摹。
还有些地方的教书先生,把小篆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歌谣,便于孩童们记忆。比如:“日月山川用小篆,一笔一划记心间。上下左右有规矩,大秦文字天下传。”
慢慢地,开始有一部分人掌握了小篆的书写,他们用小篆与周围的人交流、写信,起初还磕磕绊绊,但随着使用的次数增多,越发熟练起来。
在原赵国的一个集市上,两个商人原本因为文字不同,交易时常常需要费许多口舌解释,还容易产生误会。如今他们都学了些小篆,便试着用小篆来书写交易的内容,竟意外地顺畅,两人相视一笑,都感慨这统一文字确实是件好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四章:渐入佳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熟练运用小篆。
在郡县的学府里,学子们已经能用小篆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了。他们参加各地举办的文会,交流学问,彼此之间再也没有了因文字不通而造成的隔阂。
有一位从原韩国来的学子,在咸阳的一场大型文会上,用小篆书写了一篇论述治国之道的文章,引得在场众人连连称赞。他感慨地说:“起初我还对学习小篆极为抵触,可如今看来,正是这统一的文字,让我能与大秦各地的贤才交流心得,让我的学问也更进了一步啊。”
在民间,百姓们也习惯了用小篆记录家中的账目、书写书信。邻里之间传递消息,用小篆写在竹简上,清晰明了。
官府的政令传达更是顺畅无比,以往一份文书从咸阳发往偏远郡县,地方官员解读都要耗费不少时日,还常常出错。如今,各地官员都能迅速准确地理解朝廷的意思,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而且,随着文字的统一,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加快了步伐。原六国之地的各种书籍开始被大量用小篆重新抄录,不同地域的思想、故事、技艺等通过统一的文字在大秦的土地上广泛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