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宝玉邀龄官为他唱一曲《袅晴丝》,这个曲牌出自《牡丹亭》,而《牡丹亭》又名《还魂记》。
其实就是宝玉让龄官为自己唱一出“还魂记”,宝玉代表大明,那么为宝玉还魂就是“反清复明”了。
而龄官却与别的女孩子不同,他并不在乎宝玉,因为他的眼泪,只为贾蔷而流。
作者就是用这支曲子,来隐写1663年夔东明军与清军之间的战斗。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摇漾春如线,就是飘摇中的明军也曾看到春的希望,到一半停下了,花一般都指华夏,花钿原本指女子脸上的花饰,用书中的意向“整花钿”就可以暗示这场战争。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用来形容清军在高处揣测明军的阵型,发现后方运送粮草的后勤人员,便用白布白冒子遮住半张脸,偷袭了运送粮草的人马。
这是巫山之战的关键,宝玉请龄官唱这出戏,就是大明请“龄官”一起去打清军。
因为李国英的不断求援,清军认识到剿灭夔东十三家的困难,开始源源不断的增派满汉军队增援,而明军却是越打越少。
龄官不听宝玉的话,透露的是当时明朝的号召力已经大幅度降低,此时夔东扶持的韩王政权,由韩王,文官,太监,等人组成,他们合在一起可以算大明朝廷,就是这里的宝玉。
龄官唱的这出戏里代表夔东十三家的明军,这时的宝玉,其实是调不动这些兵的,还得是贾蔷出面才行,但是贾蔷也是哄着她的,而不是一味的命令。
贾蔷代表强寇,此处就是指十三家的各家首领,也就是袁宗第,刘体纯,塔天宝,党守素,马腾云,王光兴等这些人。
他们大部分都是明末流寇出身,下面的军士也是流民里走出来的,所以其实一开始都是因为吃不饱饭反明的,后来为了共同对抗清军,才都改旗易帜,成了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