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前80回都是在记录明末清初的历史,宝玉代表的大明最终是灭亡了,但是宝玉还会回来的,当他再次归来,时间就是第81回了,所以作者特意留着81回,待后人续写。
所以这首诗的结尾,就是薛宝钗对宝玉说:贾宝玉,我们后会有期,等到你我再见之时,就是你东山再起,准备来推翻我的时候了。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如果第一首《忆菊》透露了贾宝玉在灭亡之后,还有残余势力在骚扰着满清,那么他自己的这首《访菊》,就是在确认,确实有这回事。
闲趁霜晴试一游,闲来乘着霜寒的秋天里难得的晴天,试着来看看,走走吧!莫要让那酒杯与药盏淹埋了意志,停住了脚步。
酒杯药盏莫淹留。意思莫要让那酒杯与药盏淹埋了意志,停住脚步。这里描绘了一个药罐子加醉汉的形象,其实就是宝玉的自比,在满清入关并击败南明以后,贾宝玉代表的华夏,在“风月宝鉴”背面其实是这样一个形象,而不是现在看到的少年。
霜前月下谁家种,这寒霜中月色下是谁家来种这菊花呢?
宝玉代表的华夏虽然病魔缠身,伤痕累累,但是他此时依然发出了希望的呐喊,就是谁敢在这寒霜之中,种下那不畏寒冷的菊花?
寒霜的秋天是比喻满清的统治下的环境,花代表华夏,但是百花喜暖不喜寒,多在春夏开放,如今满清的统治太过寒冷,百花凋零,在这寒秋之际,只有菊花可以开放,所以宝玉在问,谁来种下菊花?谁能让菊花开放?
槛外篱边何处秋。在这衰草枯杨的秋色下,它又在谁家的门槛外,篱笆旁边呢?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