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之所见,无乃是乎!
其状若何?
臣愿闻之。”
大意是:那是何人,如此的美丽?
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状怎样,臣愿闻之。”
我们可以看到,曹植明白写了车夫是看不到落神的,只有他自己看到了,其实这就是在暗示,这里的洛神是他虚构的。
那么既然是虚构的,他为何还要花大量的篇幅去描绘洛神是如何的美呢?作者想暗示的意思就是,这里一定是另有隐情,他是在借这个神话表达他在别的方面的情感。
《红楼梦》的作者多次提到落神赋,也是要暗示他与曹植是一样的方法,书中也是借虚构的故事来隐喻现实,来写他不方便直接写的内容。
在书中同样虚构了神仙,比如警幻仙姑,在她出场的时候,作者也写了一篇赋,就是模拟的《落神赋》,虚构一个警幻仙姑并不是作者的目的,警幻仙姑所发出的警示才是作者想表达的。
同样书中说芒种节有祭花神的习俗,这也是作者虚构的,作者虚构这个习俗并不是为了让人们盲目的跟着去做,而是希望大家去探究背后的故事,去了解为什么要祭花神。
在贾宝玉说这段话后面有【庚辰双行夹批:近闻刚丙庙又有三教庵,以如来为尊,太上为次,先师为末,真杀有余辜,所谓此书救世之溺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