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给朕讲讲光武帝刘秀的臣子罢。“拓跋焘随手翻开案上的《后汉书》,书页已经有些泛黄,边角处微微卷起,显是经常翻阅的痕迹。
高允略一沉吟,从邓禹、冯异说起。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讲到邓禹二十四岁便为司徒时,拓跋焘不禁抚掌笑道:“朕二十四岁时,还在跟着先帝学习治国之道呢!“
高允微微一笑,依着书中所载,将二人辅佐光武中兴的事迹说得理据俱存,阐发精微。
说到冯异为人谦退,独坐大树下不争功时,拓跋焘听得连连颔首:“这般不矜不伐的臣子,正是朝廷之福。“
其后,拓跋焘忽然问道:“朕记得,光武帝有个太中大夫叫宋弘。“
闻言,高允一壁往《列传》翻去,一壁道:“是,后来,宋弘代替王梁担任大司空,被封为栒邑侯,后又改封为宣平侯。“
他的手指停在某一处:“此人乃一代名臣,博学廉正,将所得之租俸,分送给了远近亲族,自己却是家无余财了。“
拓跋焘接过《后汉书》,就着窗外光线细看一时,才评道:“不唯博学廉正,还很有原则。“
高允目光恭顺,静听不语。
“你看,宋弘本来为光武帝推荐了沛国的桓谭,但他发现桓谭竟然在皇帝面前弹奏郑卫淫声,便申责罢黜了他。“拓跋焘抬头望向殿外,目光悠远,“光武帝能成为一代圣君,光耀千秋,全赖宋弘一般的文武之臣!“
高允坐于对首,闻言微微欠身:“至尊圣明。臣以为,治国之道,首在得人。得贤臣则治,失贤臣则乱,自古皆然。“
宗爱在一旁伺候,也连忙附和道:“至尊慧眼如炬,宋弘这般忠直之臣,正是我大魏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