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的四轮马车转向时,主要依赖蛮力强行扭转。究其原因,这种马车的设计更像是在木箱底部安装了四个轮子,整个车身僵硬缺乏灵活性,转向操作起来极其困难。这也是为何古代“车同轨”能够成为现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当下社会中,两轮车成为了主流出行方式。
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四轮马车并未大规模普及,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多导致马拉力量不足,同时道路状况差难以满足四轮马车的需求。
虽然秦朝修建的驰道和其他大多数道路都是夯土制成,但一到雨天便泥泞不堪,但那个时代的人口相对较少,适合养马的水草资源也更加充足。这些条件为后来的改进提供了可能性。
这让刘明看到了改良的契机。
从个体角度看,四轮马车的影响不大;但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对于像秦国这样以陆地为主的国家而言意义非凡!
四轮马车的大承载量能显着降低陆上运输成本。举个例子,为了支持李信出边塞征战,北地郡的粮仓已经耗掉一半库存,陇西郡的粮仓连老鼠都只能含泪离开……消耗的粮草大半都被运粮的民工吃掉了。
长平之战就是个典型例子。因此《吕氏春秋》中说,秦国虽在长平取得了大胜,但三年后局势才真正尘埃落定,军民疲惫,粮食储备几乎枯竭。
在刘明看来,四轮马车不仅能提升军需物资的运送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促进商品流通,从而推动手工业发展、刺激技术进步,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早期四轮马车的设计其实非常简单,两个前轮安装在一个车架上,两个后轮则安在另一个车架上,前后结构用一根直立硬轴连接。这样便轻易解决了四轮转向的问题。
所谓一点就通透,有时需要指点一下。
刘明完成初步草图后又进一步思考,光改变马车设计还不足够,还要改进拉车马匹的系驾方法。
尽管我们的四轮马车技术有所滞后,但在系驾技术上我们领先很多地方。
彼时西亚、欧洲、北非流行的二轮马车,缰绳直接固定在马脖子上,拉动时马颈部受力压迫气管容易窒息,速度极慢,同样表现在他们驾驭耕牛时的问题上。
而秦国当时使用的系驾法让马奔跑时受力点集中在肩胛骨位置,不会影响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