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郭嘉投靠了袁绍。袁绍当时兵多将广,谋士如云,看似是成就大业的最佳选择。
袁绍出身名门望族,“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使得天下贤才纷纷来投。
他的营帐之中,整日高朋满座,谋士们各抒己见,讨论着天下局势。
然而,郭嘉在袁绍帐下待了一段时间后,便敏锐地察觉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袁绍虽有宏大的志向,却在决策时优柔寡断。
每次商议大事,他总是犹豫不决,听了这个谋士的建议觉得有理,听了那个谋士的观点又觉得可行,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付诸行动。
而且,他表面上礼贤下士,对谋士们恭敬有加,内心却猜忌多疑,不能真正信任和重用他们。
郭嘉深知,在这样的主公麾下,自己的才能难以得到充分施展,也无法实现匡扶天下的抱负。
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袁绍。
直到经荀彧推荐,郭嘉与曹操相见。
两人促膝长谈,纵论天下大势,从汉室衰微到诸侯割据,从民生疾苦到战略布局。
曹操发现,郭嘉对局势的分析鞭辟入里,提出的见解与自己不谋而合,不禁大喜过望,感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也认定曹操是自己苦苦寻觅的明主,从此,开始了他为曹操出谋划策的生涯。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之战后陷入僵持,久攻不下,将士疲惫,曹操也萌生退意。
郭嘉却力排众议,他向曹操分析道:“吕布有勇无谋,如今屡战屡败,锐气已失。陈宫虽有智谋,但反应迟缓。我军可引沂水、泗水灌城,必能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