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生果然名不虚传。"晋商嘴角带着冷笑,"可惜,有些秘密,还是永远埋在肚子里的好。你知道为什么那些工人明知有毒,还愿意留下?"他拍了拍手,屏风后转出几个面黄肌瘦的孩童,"他们的家人,都在我们手上。"
宋应星怒目而视:"你们明知这是毒计,还要继续?那些工人的命就不是命?"
"在商言商。"晋商耸耸肩,"只要能赚钱,一点点牺牲算什么?况且,宋先生若肯合作,我们可以给你黄金万两,让你的书传遍天下。"
"我的书,是要写给天下百姓看的!"宋应星猛地起身,却被黑衣人按住,"不是给你们这些草菅人命的刽子手做遮羞布!"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骚乱。喊叫声、打斗声此起彼伏。阿福带着一群矿工破门而入,手中拿着宋应星的试验记录:"先生!王大叔把事情告诉大家了,我们不能再让他们这样下去!"
原来,王老汉发现宋应星失踪后,在客栈找到了那些危险的试验记录。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真相传遍了整个矿场。愤怒的工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救出了被扣押的家属,包围了银矿。晋商见势不妙,想要带着账本和财物逃跑,却被追来的人群拦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应星站在矿场中央的高台上,举起写满数据的稿纸:"乡亲们,我已找到安全的炼银之法!三层分馏釜能将铅耗降低六成,而且不会产生毒烟!但需要大家的帮助。"他详细讲解了新方法的原理,以及胭脂虫胶的致命危害。工人们听后,纷纷拿起工具,开始拆除旧设备。
经过一个月的改造,林家银矿重新开工。这一次,烟囱里冒出的是淡淡的白烟,工坊里安装了特制的通风管道,将可能产生的烟气都引入沉淀池。宋应星将改良后的炼银术,连同胭脂虫胶的危害,详细写入了《天工开物》修订版。在"五金篇"的末尾,他重重写下:"财者,民之膏血也。取之无道,必遭天谴。"
多年后,当后世学子翻开这本奇书,读到关于银矿冶炼的记载时,不仅能学到先进的技术,更能看到一个关于良知与正义的故事。而那曾经笼罩在吕梁山脉的绯色毒雾,也永远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时刻警示着世人: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有些底线,永远不能触碰;有些真相,即便历经重重阻挠,也终将大白于天下。
天工破晓录
崇祯九年深秋,江西分宜的风裹着霜气掠过宋应星的青布长衫。他倚着竹篱翻动《天工开物》初稿,枯黄的枫叶扑簌簌落在"五金篇"未干的墨迹上。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时,书童阿福抱着一摞文书跌跌撞撞跑来,棉鞋踩碎满地红叶。
"先生,晋商的人又来催了!"阿福的发辫散了半截,文书边缘被指甲掐出褶皱,"他们说若不能改良炼银术,便要撤回资助。"
宋应星的手指停在"铅沉银浮"四字上,粗粝的指腹摩挲着毛边纸。铅能吸附银矿杂质是匠人们口口相传的秘诀,可传统灰吹法每炼十斤银便要耗去三斤铅,熔炉腾起的毒烟更是让矿工们咳血而亡。他望着院角新砌的土灶,灶台上坩埚里残留的铅灰泛着冷光,突然想起三日前在铁匠铺的见闻——当铅与锡一同熔炼时,因熔点差异,液态的金属竟如油水分层般泾渭分明。
"取铅锭十斤,锡锭三斤!"宋应星猛地起身,惊飞了竹篱上栖息的寒鸦,"再备三个不同规格的分馏釜,要带导流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