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天工开物》的逆向工程
天工迷局:古卷中的生死密码
崇祯九年深秋,江西分宜的枫叶红得似血。宋应星站在自家小院的竹篱下,手中的《天工开物》初稿被风吹得哗哗作响。泛黄的纸页间,"五金篇"关于银矿冶炼的记载墨迹未干,可眼前来自山西的银锭样本,却像无声的嘲讽。那些银锭表面光洁如镜,在阳光下流转着诱人的光泽,内里却暗藏玄机——用磁针靠近,竟能观察到细微的偏移,这绝非纯银该有的表现。
"先生,晋商的人又来催了。"书童阿福抱着一摞文书匆匆赶来,棉鞋踩过满地枫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他们说若不能改良炼银术,便要撤回资助。"
宋应星摩挲着下颌的胡须,目光投向院角新砌的土灶。灶台上,大小不一的坩埚排列整齐,其中一个还残留着前日试验时的铅灰。传统灰吹法炼银,铅耗巨大且毒烟伤人,这是他一直想要攻克的难题。他突然想起《考工记》中"金有六齐"的记载,不同金属配比会产生奇妙变化,若将铅与其他金属熔合......
"取铅锭十斤,锡锭三斤!"宋应星突然转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再备三个不同规格的分馏釜,我要做个试验。"
三日后,分馏釜在土灶上烧得通红。宋应星戴着湿布口罩,将铅锡合金与银矿石一同倒入最上层的釜中。随着温度升高,铅率先熔化成液态,裹挟着银矿中的杂质沉入中层釜;当温度升至232℃,锡也开始融化,带着残留的杂质继续下沉,而纯银则留在最上层。当第一块纯净如镜的银锭从釜中取出时,阿福激动得跳了起来:"先生,铅耗真的减少了六成!"
然而,宋应星的眉头却皱得更紧。他将银锭对着阳光细看,隐约看到锭面上有极细微的红斑,像是皮肤下的血丝。联想到晋商送来的所有银锭都带着若有若无的酸腐味,他心中涌起一股不安。次日清晨,他乔装成游方郎中,背着药箱混入前往山西的商队。
吕梁山脉的寒风裹挟着砂砾,打得人脸生疼。宋应星跟着商队来到林家银矿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瞳孔骤缩:烟囱里喷出的不是普通的灰烟,而是诡异的绯色雾霭,在阳光下泛着妖异的光泽。矿场里,工人们大多面色青灰,不少人咳嗽时会捂住口鼻,指缝间渗出暗红的血沫。
"这位郎中,给我看看这咳嗽吧。"老矿工王老汉拉住他,露出布满黑斑的手腕,"夜里总觉得有虫子在骨头里爬。"
宋应星搭脉时,注意到对方掌心有层暗红色的粉末。"这是......胭脂虫红?"他捻起粉末凑近鼻尖,酸腐味中夹杂着金属的腥气。
王老汉叹了口气:"掌柜的说,这能盖住毒烟,还能让银锭成色更好。每天开工前,都要往烟囱上刷一层胶。"
宋应星的后背瞬间渗出冷汗。他想起在《异域志》中读到的记载,胭脂虫红的主要成分洋红酸,若与某些金属蒸汽结合,可能产生剧毒物质。趁着夜色,他偷偷爬上烟囱,用匕首刮下一些胶状物,藏在药箱夹层里。
回到客栈,宋应星连夜进行试验。当他将胶状物与模拟的汞蒸汽混合加热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暗红色的液体逐渐变成紫色,散发出浓烈的杏仁味——这是氰化氢的典型特征!他立刻在稿纸上奋笔疾书:"胭脂虫胶与汞蒸汽结合生成汞红素(HgC22H19O13),遇光分解出氰化氢,剧毒!"
然而,未等他将消息送出,房门突然被撞开。几个黑衣人蒙着面闯进来,将他打晕带走。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处一间密室,四周摆满了银锭,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甜腥气。对面的太师椅上,坐着一位衣着华贵的晋商,手中把玩着一枚刻有林氏商号的银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