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都的山城薄雾在晨曦中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湿润与清新,还隐隐夹杂着远处早餐摊传来的麻辣面香气。短暂的休整过后,生活的现实摆在林野面前:柴米油盐需要支撑,未来需要锚点,更重要的是,他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支点。
凭借在铁路工务段多年打拼积累下的扎实专业技能——识图、测绘、施工管理、空间想象和严谨的数据处理能力——林野在求职市场并非毫无优势。他没有好高骛远,把目光投向了一些本地的工程咨询和测绘公司。简历投出几份后,很快收到了一家名为“经纬测绘”公司的面试通知。
经纬测绘位于江北区一栋不算新但干净实用的写字楼里。面试的过程相对顺利。老板姓周,四十多岁,眼神里透着生意人的精明,也有着技术人的务实。他详细询问了林野的专业背景和在工务段的工作经历,重点考察了他的识图能力、对测绘仪器操作的理解以及处理外业数据的能力。当林野提及自己曾独立带队完成过数次线路复测和复杂地段的精确定线工作时,周老板眼神亮了亮。
“我们这里业务不算特别大,但项目比较杂,从基础的土方测量、地形图测绘,到工程放样、变形监测都做,偶尔也接点管线普查。”周老板直言不讳,“活不算轻松,尤其是外业,风吹日晒爬山下水是常事,收入也看项目效益。不过要求就是两个字:‘准’和‘快’。你能适应吗?”
“没问题。”林野回答得很干脆。在工务段经历的酷暑严寒、夜班抢修,哪一样不比这个更苦?重要的是,这是一份能靠技术立足的工作。
很快,林野便接到了入职通知。他被分在测量二部,由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测绘员孙工带着。
测绘行业对林野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战场”。熟悉的,是那些支撑测绘工作的底层逻辑——空间定位的严谨性、数据精度的重要性、成果表达的规范性,以及那份在野外环境里专注务实的工作态度。这些都与他从事线路工作时的要求高度契合。陌生的,是具体的行业术语、特定的软件操作、不同项目的作业流程规范,以及眼前这群有着各自习惯和脾气的同事。
入职第一天,孙工扔给他一套崭新的蓝色工作服、一个半旧却很结实的安全帽,以及一个沉重的背包。
“试试尺码,不合适去库房换。帽子戴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孙工是个话不多但很实在的人,“包里是全站仪、棱镜杆、三脚架、记录簿、对讲机、电池……以后这就是你的吃饭家伙什儿了,保管好,熟练用好。下午跟我去现场熟悉情况。”
第一次出外业,是给新开发区的一块待建工地做地形图补测。项目组长是个雷厉风行的技术负责人李工,一声令下,小队分头行动。扛着沉重的仪器脚架跋涉在开发中的泥泞土地上时,林野仿佛找回了当年在铁路沿线行走的感觉。但这感觉又明显不同。测区范围广,地貌变化快(各种临时设施搭建),精度要求高(要满足后期设计的需要)。孙工在一旁指点,讲着“设站”、“定向”、“跑点”、“采碎部”这些术语和操作要领。林野学得很快,眼神锐利,操作沉稳,对全站仪望远镜里十字丝对准目标的瞬间,有种近乎本能的专注和享受。
然而,陌生终究存在。他需要快速学习公司内部使用的专业测图软件,需要熟悉不同类型项目(地形图、土方、放样)的不同数据格式要求,需要适应不同脾气甲方千奇百怪的要求(有时要快,有时要慢,有时既要快又要准)。李工是个要求很严的人,有一次林野疏忽了记录纸的一个图式符号标准,被李工毫不客气地指出了错误。
“林野,过来!你看看这个坎子线符号,规范上是实心三角还是空心?符号画错,整张图就可能被认定为不合格!我们不是画画的,是拿数据说话的!”李工的声音严厉但就事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