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文韵寻根计划” 让传统文化在信箱” 里又堆积起新的烦恼。“我有很多创新想法,可不知道怎么实现”“参加科技创新比赛,一遇到技术难题就卡住了”“团队成员意见不合,项目根本推进不下去”…… 字迹各异的信件中,满是同学们在科技浪潮中渴望创新却又举步维艰的迷茫。林小羽看着这些信件,意识到一场关于科技创新与实践的探索迫在眉睫。
初春的午后,微风轻拂着植物园的柳枝。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再次围坐在熟悉的凉亭里,石桌上的信件在风中轻轻翻动。“初三的晓峰说,他想发明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可连基础的编程都不会,只能把想法埋在心里。” 林小羽语气沉重,“科技发展这么快,我们不能让同学们的创意被现实困住。”
陈雨欣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后的眼神透着忧虑:“我表弟参加机器人社团,因为和队友沟通不畅,整个团队差点解散。” 李诗涵咬着嘴唇,眉头紧锁:“现在的科技创新需要知识、技术和团队协作,大家缺乏的东西太多了。” 王浩一拍大腿,震得石桌上的水杯晃了晃:“那我们就搭个舞台,让大家的创想都能发光!”
经过半个月的精心策划,“创想星河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科技领域的专家、创业成功的校友开展 “科技创新” 主题讲座,并设立 “校园科创实验室”,为同学们提供实践场地和设备;陈雨欣负责设计 “创意孵化墙”,收集同学们的创新想法并帮助筛选优化;李诗涵着手组织 “科技创新工作坊”,邀请专业老师教授编程、建模等实用技能;王浩则发起 “创想合伙人” 组队活动,促进同学们优势互补、合作创新。
计划实施初期,林小羽便遭遇了资金和场地的双重难题。设立 “校园科创实验室” 需要购买 3D 打印机、编程套件等设备,学校的经费支持远远不够。她没有退缩,白天四处奔走联系赞助商,晚上熬夜撰写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在她的努力下,一家科技公司被计划书里同学们的热情所打动,愿意赞助部分设备。而实验室的场地确定也几经波折,最终在校长的支持下,将闲置的旧仓库改造为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
陈雨欣在设计 “创意孵化墙” 时,面临着创意筛选和反馈的挑战。墙上很快贴满了五花八门的想法:有能自动浇花的智能花盆,有会提醒坐姿的课桌,还有可以翻译动物语言的耳机…… 但很多想法缺乏可行性。她组建了由老师和优秀学生构成的评审小组,对每个创意进行分析评估,用便签写下改进建议贴在旁边。同时,她开发了线上平台,方便同学们随时查看反馈、交流想法。
李诗涵组织的 “科技创新工作坊” 困难重重。第一期编程课程上,许多同学连基础的代码指令都难以理解,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将复杂的编程知识融入有趣的游戏开发项目中。比如通过制作简易的 “猜数字” 游戏,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掌握变量、条件判断等概念。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工作坊的报名人数也越来越多。
王浩的 “创想合伙人” 组队活动一开始并不顺利。同学们大多习惯独自思考,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王浩先邀请了几个成功的创业团队到校分享经历,其中一位学长讲述了自己和伙伴们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将一个校园外卖的创意变成实际项目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案例激发了同学们的合作欲望。他还设计了 “技能拼图” 活动,让同学们写下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希望学习的技能,帮助大家精准匹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科技创想” 主题讲座现场座无虚席。科技专家展示了最新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生动地讲解了科技如何改变生活;创业成功的校友则分享了自己从创意萌芽到产品落地的艰辛历程,他说:“每一个伟大的创新,都始于一个大胆的想法,成于无数次的坚持和尝试。”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围着嘉宾提问,眼神中充满了对科技创新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