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用两只骨节巨大的手指,钳着红茶杯子,喝了一口红茶,看上去很享受的样子,然后接着说:
“人类青铜时代的工匠或许不曾想到,他们为锻造兵器而钻研的合金配比,最终让犁铧变得更加锋利。
当商周的青铜戈矛在战场上碰撞出火星,冶炼技术的进步悄然渗入农耕文明的血脉。
战国时期,赵国为对抗匈奴而推行“胡服骑射”,不仅革新了军事装备,更将游牧民族的短衣窄袖引入中原,改变了延续千年的服饰文化。
这种技术的“战时特供”在近代尤为显着。二战的阴云下,约翰牛为破译汉斯猫密码,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巨人机”;
鹰酱的“曼哈顿计划”制造出原子弹的同时,也打开了核能和平利用的大门。甚至我们如今常用的互联网,其前身“阿帕网”最初也是为了应对冷战时期军事通讯的需求。
这些技术如同从战场废墟中生长出的蒲公英,种子飘向民用领域,在和平年代绽放出惊人的能量。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踏入波斯帝国。
这场征服战争不仅带来了杀戮,更像一场文化的“飓风”:希腊的哲学、艺术与埃及的天文学、波斯的建筑术在战火中交融,催生了横跨欧亚非的“希腊化时代”。
金字塔国的亚历山大港成为学术中心,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地心说在此诞生,而这些知识后来又通过阿拉伯学者的翻译,反哺了欧罗巴人的文艺复兴。
蒙古铁骑的西征同样如此。当弯刀划过欧亚大陆,丝绸之路在动荡中反而更加繁忙。华夏的火药、指南针随商队西传,改变了欧洲的战争形态与航海格局;
阿拉伯的医学、大白象的数字也东渐至中原,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
魏禀天沉思一会儿说:但这种“交流”的代价是惨痛的:巴格达图书馆的百万卷典籍在蒙古人入侵时付之一炬,无数文明瑰宝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杨玉环轻轻的点了点头微微一笑说:是的,不过你们放心吧,你们文明中所有缺憾的东西,我们都已经收集过了。在月球博物馆都有备份,你们可以随时去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