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水浸茶'!"农科院教授激动地说,"适当加工后,价值能翻十倍!"
夏澜眼前一亮:"我们能不能将这次灾害转化为特色?比如开发'灾后重生'主题旅游项目,让游客了解洪水如何造就了特殊茶叶?"
教授连连点头:"太有创意了!还可以做成科普教育基地。"
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也发生了逆转。有网友挖出"真实测评"账号与云山村某旅游公司的关联证据;洪水期间夏澜带领村民自救的画面被剪辑成短视频,点击量破千万;连最初发布谣言的媒体也发文致歉...
一周后,当夏澜正在指挥茶园清理时,一辆黑色轿车停在路边。下来的是云山村村支书老赵,脸色尴尬地递上一封信:"夏书记,这是我们村的道歉信...那件事是几个年轻人私自搞的,我们已经严肃处理..."
夏澜没有接信,只是平静地说:"老赵,竞争不是坏事,但要用正当手段。青山村欢迎良性竞争。"
老赵羞愧地低下头:"这次洪水,你们损失比我们大多了...我们想组织村民来帮忙..."
夏澜这才接过信:"谢谢。但不必了,我们已经挺过来了。"
送走老赵,夏澜召集团队开会:"危机还没完全过去。虽然舆论好转,但旅游恢复需要时间。我有个想法——"
她提出了"见证重生"计划:邀请老游客回村,全程参与重建;制作纪录片,记录灾后每一天的变化;开发"水浸茶"限量产品,附赠灾害与重建的故事册;甚至将部分洪水痕迹保留,作为"抗灾记忆点"...
"这能行吗?"小李有些怀疑,"游客会来看一片废墟?"
"不是看废墟,是看希望。"夏澜坚定地说,"人们爱的不仅是青山村的美景,更是这里的人和故事。"
计划启动后,反响出乎意料的好。第一批回村的游客中,有带着孩子来体验的年轻父母,有来写生的美院学生,甚至还有专程来研究"水浸茶"的茶商...他们不仅参与清理工作,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见闻,成为青山村的"民间宣传大使"。
一个月后,当第一盒"重生·水浸茶"礼盒下线时,夏澜组织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礼盒里除了茶叶,还有记录洪水与重建过程的照片册,以及每位参与者的感言。
"这是青山村的新起点。"夏澜在仪式上说,"我们不仅重建了家园,还发现了新的特色。感谢危机,让我们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