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过后的第三个月,青山村迎来了久违的宁静清晨。夏澜站在新落成的"抗洪纪念广场"上,指尖轻抚着纪念碑上镌刻的每一个名字——那是参与灾后重建的每一位村民和志愿者的姓名。晨光中,纪念碑如同一片新生的茶叶,舒展向上。
"夏书记,人都到齐了。"小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夏澜转身走向村委会会议室。推开门,屋内已经坐满了人——张德福、李婶、王伟、小林...所有经历过那场危机的核心成员都到了。墙上挂着灾前灾后的对比照片,桌上摆着几本厚厚的记录册,那是三个月来每一天的工作日志。
"今天请大家来,是想一起总结这次危机的经验教训。"夏澜的声音轻柔却坚定,"我们挺过来了,而且还因祸得福发现了'水浸茶'。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
她打开投影仪,屏幕上显示出三个问题:
我们做对了什么?
我们做错了什么?
下次能做得更好吗?
"大家随便说,想到什么说什么。"夏澜拿起笔记本,"小林,你先来?"
小林站起来,推了推眼镜:"我觉得我们做对的第一件事是反应迅速。夏书记在洪水当晚就组织了救援队,这才避免了人员伤亡。"
"还有物资准备!"李婶插话,"去年夏书记非要搞那个应急物资仓库,我当时还说浪费钱。结果洪水来了,那些救生衣、手电筒可派上大用场了!"
夏澜认真记录着,不时点头。讨论越来越热烈,村民们争相发言。张德福老人缓缓起身,声音有些颤抖:"我...我觉得最对的是,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天晚上,我亲眼看见李婶家小子冒险去救刘奶奶,王伟那无人机在黑夜里找被困的人..."
老人哽咽了一下,"这不是我一个人能想到的,是咱们青山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