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夏澜眼前一亮,"不仅要拍美景,更要展现创客生态——李婶的茶点作坊、小林的直播团队、张叔的茶艺传习所...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创客案例!"
三天后,省非遗中心的三位专家如约而至。夏澜特意安排张德福老人在古茶园现场演示采茶技巧。阳光下,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指在茶树枝叶间灵活舞动,口中还哼着祖传的采茶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采茶手法确实罕见!"非遗专家惊叹道,"拇指和食指呈鹤嘴状,只掐芽心,不伤叶脉,是标准的'古法雀舌采'!"
中午的品鉴会上,夏澜端出三种茶:按传统工艺制作的"青山云雾",灾后特产的"水浸茶",以及两者拼配的"青山复兴"。专家们细细品味,交换着赞许的目光。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非遗中心副主任由衷赞叹,"夏书记,你们不仅保存了古法,还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这正是非遗保护的精髓!"
送走专家团,夏澜又投入到"智慧旅游示范村"的申报中。这个项目技术要求高,竞争激烈,但她看中的是长远效益——一旦入选,村里的网络基础设施将全面升级,还能获得智能导游系统、数字化管理等先进工具。
"小林,你负责整理我们现有的数字化成果。"夏澜布置任务,"王伟,联系县里的5G基站建设规划;小李,去县图书馆查智慧旅游的先进案例。"
正当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推进时,一个意外惊喜降临。省电视台决定以青山村为案例,制作一期《政策下乡》专题节目,展示基层如何对接国家政策。这对申报工作无疑是雪中送炭。
节目录制当天,夏澜带着摄制组走遍村里的每个角落。在茶园,张德福老人展示了祖传的"看天做茶"绝活——通过观察云层厚度和风向,判断最佳采摘时机;在民宿,李婶演示了如何将传统茶点与现代烘焙结合;在游客中心,王伟的VR茶艺体验系统让记者啧啧称奇...
节目播出后效果远超预期。省文旅厅官微转发点赞,省报跟进报道,青山村的知名度直线上升。更直接的效果是,县里特事特办,将青山村列为政策对接重点帮扶对象,派专人驻村指导申报工作。
然而,政策落地并非一帆风顺。当"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要求传来时,李婶等一批民宿业主产生了抵触情绪。
"啥?床单要统一白色?我那蓝印花布的被罩用了十几年,客人都说好!"李婶气呼呼地找上门来,"还有这卫生间标准,我那老房子咋改造?"
夏澜早有准备:"李婶,您别急。标准化不是要消灭特色,而是提升基本品质。"她拿出手机,展示了几张照片,"您看,这是云南的民宿,他们用本地扎染做床品,既符合标准又保留特色。您的茶香馒头、蓝花被罩,正是我们要突出的'青山特色'!"
为了化解村民顾虑,夏澜组织"政策夜话"活动,请返乡大学生用方言讲解政策要点,还邀请已经改造成功的民宿业主现身说法。渐渐地,反对声变成了讨论声,最终转化为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