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夏澜清楚,一时的热情容易,持续的发展才难。她特别关注"师徒制"的落实情况,定期走访每一对师徒。
一个闷热的下午,夏澜来到张德福老人家。院子里,老人正对着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年轻人发火:"教了多少遍了?杀青温度要控制在200度左右,你这一锅全废了!"
年轻人不服气地顶嘴:"老爷子,您那套太老土了!现在都用机器控温,哪靠手感啊!"
夏澜赶紧上前调解。她了解到,黄毛叫阿杰,是城里职高毕业的,学了点机械维修,对传统手艺不以为然。
"阿杰,张爷爷的铁锅炒茶是我们村的非遗技艺。"夏澜拿起一片炒坏的茶叶,"但你也有道理,现代技术确实能提高效率。不如这样,你负责设计一个温度报警器,辅助张爷爷控制火候如何?"
这个折中方案让双方都安静下来。一周后,阿杰真的做出了简易温控装置——当铁锅温度超过210度就会发出提示音。张德福试用后,难得地夸了一句:"这小玩意儿...还有点用。"
这件小事给了夏澜启发。她在村委会设立了"创新角",鼓励年轻人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阿杰的温控器被摆在最显眼位置,标签上写着:"传统与创新的握手"。
八月,村里迎来了省农大的实习学生。夏澜精心安排了结对计划:每位学生跟随一位返乡青年和一个老师傅,形成"老中青"三代组合。
农大研究生陈阳被分到王伟的骑行俱乐部和张德福的茶园。第一天晚上,他就在朋友圈发文:"一天内,我从山地车变速器修到了铁锅炒茶,这跨度也太魔幻了!"
这条朋友圈意外走红,被转发上千次。许多城里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个"既传统又新潮"的山村。夏澜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推出了"乡村创客体验营",邀请城市青年来村短期实习。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青山村的氛围悄然变化。晚上,村委会前的广场不再只有跳广场舞的大妈,多了打篮球的小伙、玩滑板的少年;农家乐的菜单上,除了传统茶点,新增了奶茶和轻食;连村里的WiFi都升级了三次,网速比县城还快。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天深夜,夏澜接到小林的电话,声音带着哭腔:"夏书记,我爸妈非要我去考公务员,说直播带货不是正经工作..."
第二天,夏澜找到小林的父母。李婶红着眼睛:"夏书记,我不是不支持孩子,可这网络上的事,今天红明天凉的,哪有铁饭碗稳当?"
夏澜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邀请李婶夫妇参加第二天的"返乡青年分享会"。会上,王伟展示了骑行俱乐部带动民宿生意的数据;阿杰演示了如何用手机APP远程监控茶园湿度;小林则分享了她上月带货20万元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