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翻倍,时间拉长,你们确定有人买单?"李婶忧心忡忡地问。
夏澜胸有成竹:"现代人不缺景点,缺的是真实体验和心灵归属。我们要卖的不是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果然,高价深度游反而更受欢迎。都市白领们愿意花上千元,只为体验一把"晨起采茶露,夜话茶香中"的慢生活;企业高管组团来参加"茶道静修",学习如何在繁忙中保持内心平静;甚至还有外国游客专程前来,探寻中国茶文化的根源。
品牌效应的另一个惊喜是产业链延伸。青山村的茶叶不再只是农产品,而是带着文化故事的"茶香青山"品牌茶。同样的原料,经过精美包装和文化赋能,价格翻了五倍还供不应求。
夏澜趁势建立了"品牌授权"机制,对村里所有产品和服务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推广。李婶的茶点坊挂上了"茶香青山认证"铜牌;张德福的茶艺课有了官方证书;连村里的竹编作坊都升级为"青山工坊",产品打入城市精品店。
品牌推广的脚步没有停歇。夏澜带领团队参加了长三角旅游交易会、全国乡村旅游峰会、甚至远赴广州参加国际旅游展。每一次亮相,青山村都有新创意——有时是带着茶山泥土芬芳的现采茶品;有时是村民自编自演的茶文化短剧;还有一次,夏澜甚至把张德福老人的整个茶坊"搬"到了展会现场,让参观者真实体验炒茶过程。
半年后,"茶香青山"已经从一个地方品牌成长为全国乡村旅游的标杆案例。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专程前来拍摄专题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用整整八个版面介绍了青山村的茶文化生态;文旅部更将其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最让夏澜欣慰的是年轻人的回归。随着品牌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山子弟选择返乡创业。王伟的表弟放弃了城市程序员工作,回村开发"茶香青山"小程序;李婶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创立了茶文化创意工作室;连张德福老人在城里读研的孙子都表示,毕业后要回来继承茶艺。
初冬的一个清晨,夏澜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邀请函——"中国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组委会邀请青山村参展,展位在国家会议中心核心区。
"全国性的舞台..."夏澜的手指轻轻抚过烫金字体,目光穿过窗户,落在远处的茶山上。那里,新一批茶苗正在寒风中积蓄力量,等待来年春天的绽放。
她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品牌如茶,需要时间沉淀。今天的'茶香青山',才刚刚泡出第一道滋味..."
喜欢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请大家收藏:()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