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两人合作改良了包装和标签,还为张婶的霉豆腐设计了"张奶奶的故事"系列——每瓶豆腐附带一张小卡片,讲述张婶与霉豆腐的往事。价格从48元涨到88元,反而卖得更好了。
其他驻村专家也各有所获。李教授带着学生在后山发现了珍稀的野生茶树,与村民一起开发了"青山野茶"项目;刘老师指导返乡青年李浩将传统竹编与现代设计结合,创造出时尚又实用的家居用品;陈总监则帮助村里开通了直播账号,由村民自己当主播,展示真实的乡村生活...
三个月后,驻村工作结出硕果。在专家指导下,青山村推出了五个新项目:
"非遗工坊"集合了霉豆腐制作、古法榨油、手工造纸等传统技艺,游客可以全程参与;"智慧农场"让城里人通过手机APP远程认养菜地,实时查看作物生长情况;"乡村创客空间"吸引了八名大学生驻村创业,开发文创产品;"生态研学基地"成为三所学校的定点实践场所;"青山生活实验室"则记录和传播现代乡村生活方式...
合作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项目上,更深刻改变了村民的思维方式。以前只会种地的村民,现在能侃侃而谈品牌建设和用户体验;年轻人学会了用电脑设计产品包装;老人们也乐意分享自己的"老手艺",不再觉得它们"过时没用"。
最让夏澜欣慰的是村民与专家之间的关系变化。从最初的客客气气到现在的亲密无间,驻村专家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人"。小周临走时,张婶抹着眼泪说:"闺女,以后这就是你的家,常回来看看!"
合作成果汇报会上,马教授感慨万千:"这次驻村实践颠覆了我们的很多理论预设。乡村振兴不是把城市的模式搬到农村,而是发掘乡村自身的价值。青山村的经验值得写入教材!"
县里的领导当场决定将"校村合作"模式在全县推广,并拨款支持青山村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一个集人才培养、项目孵化、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签约半年后,合作进入了良性循环。学院不断输送专业人才和创意项目到青山村,而青山村则提供实践平台和真实案例反馈。双方的资源充分流动,优势互补。
夏澜站在新建的"乡村振兴学院"工地上,看着忙碌的施工队伍,心中充满期待。这座两层小楼将设有教室、实验室、创客空间和展示中心,预计三个月后投入使用。
"夏书记!"李浩兴奋地跑来,"我们的竹编灯具被省美术馆看中了,要订购一批作为文创礼品!"
夏澜接过订单看了看,金额让她瞪大了眼睛:"五万八?这么多?"
"是啊!刘老师说这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订单。"李浩脸上洋溢着自豪,"村里会编竹器的老人现在都成了'技术顾问',按件提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