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第一次合作推进会在村委会召开。各小组汇报了初步成果:
李教授展示了青山村生态旅游规划图,将全村划分为"田园休闲区"、"文化体验区"、"生态保护区"和"户外探险区",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承载量控制。
刘老师带来了新设计的旅游产品线,包括"非遗工坊"深度体验、"四季农场"认养计划、"乡村创客"沙龙等,既有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消费习惯。
最让夏澜惊喜的是陈总监的营销方案。他提出打造"青山生活节"的概念,通过四季不同主题活动,形成持续的品牌影响力。"不是单纯卖旅游产品,而是推广一种乡村生活方式。"陈总监解释道。
会议结束后,夏澜和马教授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看着夕阳下的青山村,心中满是憧憬。
"马教授,我有个想法。"夏澜突然说,"能不能让你们的专家团队驻村工作一段时间?不是走马观花地考察,而是真正住在村里,和村民一起生活、工作。"
马教授略一思索:"这个提议很有价值。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找到最适合青山村的发展路径。"
第二天,首批驻村专家名单就确定了下来——李教授带队,包括两名青年教师和五名研究生。他们将住在村民家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深度合作。
驻村计划一开始并不顺利。村民们对"外人"住进家里有些抵触,担心生活习惯不同,也怕耽误自家活计。夏澜挨家挨户做工作,解释驻村专家的意义,最后说服了五户条件较好的村民接纳专家团队。
张婶家住了位食品科学的研究生小周,专门研究传统发酵食品。刚开始,张婶对这个"城里来的小姑娘"满是怀疑:"她懂啥叫霉豆腐?别把我一缸好豆腐糟蹋了!"
但小周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张婶的看法。她每天早起帮张婶磨豆子,详细记录每一步工艺,还带来了温度计和PH试纸,科学监测发酵过程。最让张婶惊讶的是,小周竟然找来了她奶奶留下的老配方,与张婶的方法相互印证。
"张婶,您的手法比老配方还精细!"小周由衷赞叹,"这种自然发酵的工艺,现代工厂根本模仿不来。"
张婶乐得合不拢嘴:"闺女,你这双眼睛毒啊!我这点小门道都被你看穿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